建雄 发表于 2013/2/2 09:59

梅州,坊间何以传闻七十年代后无文人?


梅州,坊间何以传闻七十年代后无文人?      温故而知新。不妨先回忆一下与梅县并称为客家双子星座兴宁教育之辉煌历史。


解放前后,兴宁中小学里积淀了不少名师,群英荟萃,星光灿烂。请看兴宁籍著名学者袁伟时教授一段回忆:“令我终身受益的是初中时教语文的黎昔非老师。他不但给我严格的语文训练,而且培育了我的自信和对少年叛逆的宽容。后来才知道,他是胡适办《独立评论》的重要助手;战争迫使他从西南联大回到家乡,使我幸运地得沾教泽。”      又如兴宁籍著名科学家李善邦,早年曾在兴宁中学担任物理老师。兴宁籍的其它专家名流不少都有在老家任教经历,如兴宁杯花舞艺术编导甚至在乡镇中学任教,他们渊博的知识和崇高的风范,给兴宁教育留下一笔笔宝贵的财富。市管前兴宁的高考表现一直非常优异,在省内被誉为广东教育一枝花,呈井喷式状态,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这种雄厚的师资力量厚积薄发。


   当年座落在兴宁北厢望江的兴宁工校,更是粤东北教育历史上绝对不能遗忘的一页。她肯定是至今为止客家地区最成功的一所学校。为了适应抗战建国的需要,四十年代初兴宁旅韶(韶关)同乡会具文呈请省府创办了这所学校。创办人兼校长是著名教育家、科学家和社会活动家罗雄才教授。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坚持办学十年,共培养毕业生432人,其中有高级工程师78人,总工程师和副总工程师19人,工程师265人,厅级干部12人,处级21人,科级23人。华南理工大学院食品学院原院长、博士生导师就毕业于这所学校。


兴宁教育的另一项重大成果就是源源不断地输出优秀教师。毫不夸张地说,兴宁籍教师堪称兴宁历史上最大宗的名优产品。由于可以理解的原因,许多人现已经服务于珠三角等发达地区。敬业、专业和朴实、谦逊是他们共同创造的口碑。多年前本人在佛山偶遇当地教委人事部门负责人,谈起他们引进的兴宁教师就赞不绝口,喜不自胜,认为物美价廉,非常抵用。
善良热情的兴宁人,天生下来就是当老师的料。据著名企业家曾宪梓自述,在他小时侯因家境贫寒失去学习信心的时侯,正是一位兴宁籍的土改住村干部不断鼓励他振作精神,教他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让他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这让后来功成名就的曾先生一直念念不忘,所以才在多次公开场合动情地表示自已要做一个兴宁人。




兴宁还是闻名遐迩的大学校长之乡。80年来,兴宁培养出44位大学校长,据不完全统计,现活跃在全国各条战线的兴宁籍专家、教授达3000多人,其中有博士生导师60多名,院士(含学部委员)5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兴宁籍专家有200多人。这组数据从一个侧面反映客家人崇文重教、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的历史缩影。      再说文物由来第一流的梅县,文化传统一点也不比兴宁逊色,可在今天同样都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成为没落的贵族。坊间早就有七十年代后无文人的说法。

建雄 发表于 2013/2/2 10:43

没排好版。。。。。

斋公 发表于 2013/2/2 13:30

现在的兴宁很多包工头做校长,乡镇裁员出来的做老师

黄畿人 发表于 2013/2/2 14:10

学校行政化的结果。文人都被阉割了。

xlz 发表于 2013/2/2 14:46

现在在兴宁,找不到事做的好吃懒做的,又有人事的就在当老师,真的,大家可以了解一下兴宁身边的老师就会明白的,没有几个是有料的..........

建雄 发表于 2013/2/2 16:09

逆淘汰现象严重?

混食等死 发表于 2013/2/2 17:05

应该说49年以后中国就无文人了

精卫 发表于 2013/2/2 18:12

俱往矣,看风流人物何寻?

建雄 发表于 2013/2/2 19:31

兴宁教师职业道德总体还是比其它地方强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梅州,坊间何以传闻七十年代后无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