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zijun 发表于 2009/12/22 21:32

管岭人-“研饭”典故

管岭人-研饭”典故

管岭刘屋现属兴宁市兴田街道办事处管辖,和一联村刘屋。开基始祖刘钦若于明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间,由兴宁叶塘学塘岭移居管岭,建造大围屋,三栋二横四角楼,至今已经350多年。
始祖刘钦若,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全县大饥荒,赈济稻谷千石(每石合今一百二十市斤)。钦若公次子刘东启,雍正四年(1726年)饥荒,继先父后,自捐家谷六百石,胞侄刘嵘,刘嶂,刘?,刘峰各捐一百石,合一千石,赈济灾民。东启公子刘峒,乾隆十三年(1748年)饥荒,继先祖父,父亲后再次赈济家谷千石,救济灾民。
综观上述在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的35年之间,钦若公连续三代祖孙在饥荒年,赈谷救济灾民合计共三千石,合36万斤。其时管岭刘屋在兴宁邑人中声誉鹊起。赞扬羡慕“管岭人研饭”(兴宁地方成语,研饭即嗜吃饭),意为管岭人有资本(米谷)吃饭。但后人不知其故。误为“管岭人研饭”是因“打布粕”(磨米浆糊),“打铁”(耗体力)多吃饭而来,实为讹传

乡间走来 发表于 2009/12/22 22:04

哦,管岭人“研饭”原来是一种善举!

jony 发表于 2009/12/23 14:09

ZHF 发表于 2009/12/27 10:03

哦,原来这才是正解

空虚飞刀 发表于 2010/1/7 22:25

谢谢告知,不然真以为管岭人好吃饭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管岭人-“研饭”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