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A8 兴宁论坛 兴宁新闻 兴宁人的网络社区
标题:
解放军博士后制度25周年:设站单位数量增至200多
[打印本页]
作者:
兴宁A8网
时间:
2010/12/3 09:09
标题:
解放军博士后制度25周年:设站单位数量增至200多
高端平台打造“英才航母”
——军队博士后制度建立实施25周年综述
25年前,在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的校园里,一块并不起眼的铜匾被挂到了教学楼门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此举标志着我军有了首个博士后流动站,掀开了军队人才培养史上崭新的一页。
弹指一挥间,25年过去了,军队博士后工作阔步前进,博士后设站单位数量从最初的1个增至如今的200多个,遍布军队近百家单位的科研院所、作战部队和训练基地。
25载春华秋实,改变的不仅是数字,更是军队培育高层次人才理念的嬗变。
在服务军事斗争准备中走出“双赢”之路
2004年5月10日,全军首个作战部队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某集团军设立,官兵们为此喜上眉梢。随即,多项针对军事斗争准备和信息化建设的研究课题展开,一批从该博士后站产生的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部队战斗力。媒体评论说,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增设到作战部队,表明中国军队科技强军的决心。
这样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并非个案。今年初,第二家在作战部队设立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海军某部成立,另一个博士后站也在海拔4000多米的某营区落户。这说明博士后站已经走出科研院所,向一线部队和军事斗争准备前沿推进。
总政干部部科技文职干部局领导告诉记者,在进站博士后的课题立项中,他们坚持“三不”原则:即部队军事斗争准备不需要的不立项,与提高部队战斗力无关的不立项,没有实际推广价值的不立项。
海军某部博士后欧阳光耀,进入“兵器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后,面对炮口振动影响火炮射击精度的难题,他独辟蹊径,成功地解决了这一“老大难”,大大提高了火炮的射击精度和战斗性能。
像欧阳光耀这样为部队作战准备提供技术支持的博士后并不在少数,在他们用科技知识服务部队的过程中,自己也受益匪浅。
某学院讲师缪海林深有感触地说:“过去,我们待在实验室老是为找不到科研课题犯愁,现在深入军事斗争准备一线,课题一找一箩筐。在作战部队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最大的优势是选题立项与部队实际贴得紧、与军事斗争准备同频共振。”
人才服务部队,部队造就人才。军事斗争准备的生动实践,是成就军队博士后的广阔舞台。
第二炮兵某部博士蔡伟,进站后承担了“某型武器远程保障研究”课题,但一直苦于没有第一手数据,课题研究受到一定影响。得知这一情况后,单位当即安排他赴部队代职。蔡伟在帮助部队解决装备训练一些技术难题的同时,获得大量第一手资料,为顺利完成研究任务打下良好基础。
军队博士后工作25年的迅速发展,带来的是“双赢”硕果。
在优化体制机制中获取“源头活水”
良好的制度机制,可以赢得无限生机。军队博士后制度,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优化。
1993年,总政治部与国家有关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军队博士后流动站和现役军人博士后研究人员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对军队博士后的招收、待遇、管理、出站安排等问题作出明确规定。
2003年底,经中央军委批准,四总部联合下发《军队博士后管理工作规定》,成立了全军博士后工作办公室和管理信息中心,这标志着军队博士后工作步入正规化、制度化轨道。
2007年,中央军委印发《军队吸引保留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规定》,就增加地方博士后研究人员招收数量和适当提高地方博士后研究人员进站后的待遇问题作了明确……
目前,军队初步建立起一整套博士后“进、出、管、用”的具体措施。完善配套的体制机制,为军队培养高层次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
2006年,当清华大学的闫莉萍博士准备申请进入空军某研究院博士后站时,招考指南上的36条硬性条件让她吃了一惊。除符合这些条件外,她还必须经过专家组评审、笔试终审等过程,其严格程度称得上是“过五关斩六将”。凭借出色的科研成绩和综合素质,闫莉萍博士最终如愿以偿,她感慨地说:“想不到军队博士后站进站这样严格,真有一种经历大考的感觉。”
为严把博士进站关,各设站单位普遍建立了“明确分工、按级负责、加强协调、归口管理”的运行机制,制定了严格的考核制度。
某学院对每位申请进站的博士后人员,组织3至5名本学科专家,会同机关相关业务部门人员,采取面试为主、笔试为辅的方式进行考核,最后由专家投票表决。
完善的体制机制,保证了博士后工作规范有序发展。体制机制的优化,为军队博士后工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力。25年来,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进入军队博士后站,催生出一批又一批提升战斗力的科研成果。
在积极整合多方资源中“海纳百川”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流动站,前7年只招收了4名博士后,且全部为军队人员。而一些渴望进入军队博士后流动站的地方高层次人才,因为缺乏政策法规支持而难以如愿。
2007年2月,南开大学物理学专业一名博士毕业生,进入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后,很快融入前沿科学研究,帮助该校突破几项重大关键技术。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从回避地方科研人员,到主动敞开怀抱吸纳地方高层次人才,军队博士后工作25年的发展历程,展现出更加自信的胸怀。
某研究院博士后管理办公室主任钱海宁,为了引进地方高层次科研人才,他和同事们积极利用招收博士后现场会等时机,介绍本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建站环境和招收需求,请各单位专家推荐优秀博士毕业生。卓有成效的推介工作,使该院博士后的录用比例从2005年的l.5∶1提高到4∶1,进一步拓宽了博士后研究人员招收的选择空间。
25年中,近千名地方博士后进入军队博士后站开展科研,1/3出站后留在军队工作。
“走出去,与国际接轨,向世界一流标准看齐”,这是军队博士后工作顺应时代要求做出的抉择,也是日趋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提出的客观要求。
2005年夏天,正在某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的刘小方喜忧参半。喜的是他的选题正式立项,并获得资金资助;忧的是国内的研究条件和科研基础与世界一流水平有一定差距,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令刘小方没想到的是,在了解到他的科研困难后,学院积极为他联系了世界著名材料研究机构,并派他到国外学习。学习结束回院后,刘小方成功解决了某型武器的表面涂层问题。
一流的高端人才,需要国际化视野和世界级学术水平。25年来,留学回国博士占军队招收地方博士后的1/8,这些优秀人才,进一步充实了军队博士后科研队伍。
“25年的发展历程表明,军队博士后工作已经走出了一条符合我军军情的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谈及军队博士后制度的发展,国家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夏副主任如是说。
在优化人文环境中“筑巢引凤”
高端人才的培养,需要多元投入和激励。
近年来,国家和军队不断加大对博士后工作的经费投入。军队博士后自2004年实行集中管理以来,获得国家基金由不足百万元到每年上千万元,军队博士后人员培养费也增加了一倍,平均每人在站期间的培养使用经费近10万元。
目前,博士后科研经费资助基本形成了由国家、军队、省市三位一体的综合投入体系。江苏省委省政府组织的“三三三工程”“六大人才高峰”“博士后特别资助”等项目中,都向江苏驻军博士后提供资助,仅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一个单位,每年就获得近200万元资助。
各设站单位也纷纷加大对博士后工作的投入。驻西北某试验训练基地,为每名博士后研究人员提供10万元科研启动金。
某工程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曾经遭遇过一段尴尬的经历。2003年,该流动站向一位从国外测绘专业毕业的博士伸出橄榄枝,开出较高的待遇。不想却遭到对方拒绝,理由很简单:流动站没有他开展科研所需的设备。
痛定思痛,该校党委达成共识,要吸引国际一流人才,除了良好的物质保障,还要有相应的科研条件。
2004年,一位名牌大学留学回国博士进站工作后,向学校提出购买专用仪器和改造实验室的建议。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该校按照国际一流水准,及时对实验室进行改造,并拨出专款购置了先进设备。
该工程大学的这段经历,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我军不断改善博士后科研条件的努力。
总参某理工大学自设站以来,先后投入千余万元,建起通信、气象等军队重点实验室;军事医学科学院相继新建了仪器测试楼、高等级动物实验楼等基础设施,引进一批大型仪器设备……
在军队博士后制度建立25周年之际,总部作出重新修订《军队博士后管理工作规定》和制定“军队博士后工作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决定,并将启动“军队重点资助”“暖心工程”等计划。
展望未来,军队博士后工作将培养出更多的高层次科技领军和学科拔尖人才,迎来辉煌的明天。(薛连防 刘明学)
欢迎光临 兴宁A8 兴宁论坛 兴宁新闻 兴宁人的网络社区 (http://fc.xna8.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