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主品牌车企的国内生存环境正在不断恶化。国际知名的商业咨询公司艾睿铂(AlixPartners)日前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认为,持续的产能过剩和随之而来的汽车售价下降等因素正在将中国的自主品牌推向亏损风险线的边缘。这将导致在未来几年内合资车企和自主品牌的市场差距拉大,而转攻出口将成为自主车企的共同选择。
这一结论来自一份名为《AlixPartners艾睿铂2012年中国汽车行业展望》的研究报告,对四十多位在中国的本土和海外汽车整车厂商和供应商的高管进行了深度调查,报告结论基于此次调查的结果,以及对中国汽车行业进行广泛研究之后所取得的数据进行的分析而得出。
报告发现,整个汽车行业的平均产能利用率从2010年的85%下降到2012年的大约70%。
与此同时,在众多本土整车厂商和领先国际品牌的在华合资整车厂商之间出现了明显分化。三十余家本土整车厂商中有十六家未能实现75%至80%的产能利用率,而该数字被认为是企业的“安全实现盈亏平衡区间”;相比之下,在19家合资的整车厂商中,仅有一家的产能利用率在这个水平之下。
艾睿铂针对中国前47家(28家自主车企和19家合资车企)产能超过5万辆的整车厂进行的产能利用率调查显示,自主车企的平均产能利用率仅为65%,而合资车企则达到了103%。其中,28家自主品牌车企中,有16家车企的产能利用率低于75%。在汽车行业中,75%至80%的产能利用率被认为是企业的“安全实现盈亏平衡区间”。这意味着超过半数的自主车企面临亏损风险。而在超过盈亏平衡线的12家自主车企中,也只有7家产能利用率超过了80%,其余5家刚达到安全范围。
相较之下,在19家合资的整车厂商中,仅有一家的产能利用率在盈亏平衡线之下,两家在安全区内,其余16家的产能利用率全部超过80%。
统计显示,2012年中国的汽车产能有望达到1820万辆,其中过剩产能为510万辆。自主品牌在2008年2010年集中投资扩建的产能将给车企带来极大的盈利风险。
对未来消费趋势的调查也显示,自主品牌在国内的发展压力重重。报告发现,德国汽车品牌由于在高档车型市场的领先地位而总体表现良好,这是因为高档车型市场的增长率远高于中国总体的汽车市场增长率。
2011年,中国市场上三大国际品牌合资企业――上海大众、一汽大众,及上海通用汽车的市场份额均有所增加,而大部分日本品牌与绝大多数的中国本土品牌的市场份额却在流失。其中,中国自主品牌厂商在今年前七个月的市场占有率仅为28.3%,比2011年进一步下降1.1%。
艾睿铂公司副总裁李丽华指出:“另一个对生产高档汽车的整车厂商有利的因素是,现在成熟的二次购车者越来越多,他们很清楚自己寻找什么样的产品。这与那些五、六年前首次购买汽车的消费者们很不同。”
报告预计,未来三年,中国的二手车需求预计将以每年近20%的速度增长,由于购买新车的消费者会选择具有较高转售价格的车型――其中多数为外国品牌。因此,这一趋势将同样有利于合资汽车经销商,因为二手车的单台销售利润高于新车。
基于此,艾睿铂公司董事总经理罗曼认为,这个现状将引发汽车行业的销售价格继续下跌,对那些产能严重过剩的车企来说尤其如此,他们在过去一年中不得不把零售价格折扣维持在5%到15%甚至更高水平。
除了在推助价格战加剧外,另一个更明显的趋势会表现为自主品牌厂商出口压力不断增大,力图通过出口消化多余产能。
数据显示,自主品牌的出口量在2010年至2011年间增长了66%,但仍未在大型主流市场中取得成功。其中有68%的出口数量集中在南非、中东及非洲,12%在东南亚,在欧洲及北美的出口数量有所增长,但也仅占总量的18%和2%。
实际上,出口对于自主品牌的产能消化和盈利支撑作用已经在显现。最新出炉的中国汽车出口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出口汽车共计48.79万辆,同比增长28%。其中,5月和6月出口量均超过10万辆。
据预测,今年我国汽车出口总量有望超过百万辆,同比增幅达到27.48%;出口额有望达到174.72亿美元,同比上年增长59.37%。但从目前来看,我国汽车出口仅占中国汽车整车产销量的4.59%,仍远低于发达国家50%以上的出口占比。
不过,对于中国车市的总体发展趋势,艾睿铂则仍然持乐观预期。报告称,中国汽车行业虽然在2012年上半年经历了增长放缓,但预计行业整体将再次进入新一段的稳定增长期。根据调查,汽车企业的高管们预计未来四年中国汽车市场有望实现8%至12%的销量增长,与全球大部分汽车市场相比,这个增长速度十分健康。
“国际市场目前仍在挣扎状态”,罗曼表示,“西欧市场在下滑,日本处于周期性低迷状态,美国尚未恢复到2007年的状态。显然,成熟的市场已经不再有更多的成长机会,只有中国还拥有稳定的增长潜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