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清末举人张易畴《重修族谱序》 前言 兴宁《湖背张氏家谱》宣统三年〔1911〕问世;八十年后,易畴《谨序》出现改之,因闽上杭有张化孙(1175~1267〔注1〕)的九世孙,〔141世〕张啟元生于永乐乙酉年(1405)四月二十日辰时;故其和《明序》中的元朝的“元”字改为“明”字。如:“元世祖”改“明世祖”等等,为护原著、兴张正义,故写此文。 兴城《大新街化孙公祠》是兴宁、长乐26户鼎炉地方之祠。创修于巳丑春〔1898〕,告成于辛卯秋〔1891〕,丙山壬向。其序曰:“在嘉应州一州四邑最后一个《化孙公祠》今奉化孙公為大始祖。則一州四属皆可聯同宗之誼。”还一本,鼎炉牌26位、级位大牌906位、散牌378位,共书写一千三百一十神位;没有世辈和地方之分的文化认祖《祠牌谱》。 二十年后,兴城府前《张家祠》的清末举人,张易畴为《湖背张氏家谱》作《续修族谱序》。其谨序曰:“我湖背张氏由元初判巡公妣谢安人来自闽汀迄今二十余代其有族谱也自明嘉靖间始至万历间而一修……光绪癸卯〔1903〕余赴闽汀展谒我 宋太始祖化孙公以下祖墓窃不自揣慨然欲搜集 化孙公一派考其可信阙其所疑而汇为一谱病于力量未能也。”在他的谨序中告诉我们:湖背张氏啟源公是宋末元初人,己有一修,因要续修家谱,才赴闽汀搜集资料;故他在化孙公以下祖墓前用展谒我一词;不用展拜我、拜谒我等 词语;并在“ 宋太始祖化孙公”前面留一个不称呼的空格,是为以后的写作埋下伏笔。看他又在这里再留一空格,我认为他明确告我们“ 化孙公一派考其可信。阙其所疑”。这“阙”有三种解释:〈一〉墓阙:他曰:“祖墓窃不自揣”;〈二〉:朝天阙〔注2〕,是元初还是明,〈三〉:阙疑;按:《论语为政篇》:“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就是说:谓有疑暂置不论,不作主观臆测,留待查考;故我不汇谱。“而汇为一谱病于力量未能也”的而古同“尔”,代词,尔汇为一谱,不应该把我湖背谱汇入成病;尔在兴宁《新街化孙公祠》有《祠牌谱》和《钟輋谱》〔注3〕;在嘉应州有《化孙公总祠》〔注4〕《夔岭濁水谱》〔注5〕;上杭有道光《戊子岁重修谱》等等谱。就有这大的力量,也未能改变元初判巡公妣谢安人也。《梅州姓氏渊源》第一集〔注:同1〕128面曰:“兴宁《湖背张氏》简介:始祖·啟源·元朝初(1277)年间,偕二子避乱至兴宁湖背定居”。 但他想象不到连自己的《谨序》“元初判巡公”,在八十年后出现改变成“明初判巡公”。再看他们汇谱:“一世祖 啟源公,字贯逢,别号裕轩,生于明永乐乙酉年(1405)四月二十日辰时;二世祖·熙宗公·……公卒于元顺帝至正甲午年”〔1354〕;就用上杭啟源公代替宁化啟源公,结果是儿子死后50年其父才出生。这种:族谱刊于1991~2001期间,我手中就有三本复印件。〔注6〕 最后,我认为,作为一个后续修谱人,要尊重历代修谱史、于历史为鉴、实亊求是,做到言之有据,纂修一部经得起历史检验,上对得起祖先,下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族谱》来。 注:①《广东梅州客家联誼会》与《梅州市地方志编委会》合编,1989年11月刊,《梅州姓氏渊源》第一集面122曰:“122世化孙生于(1175)卒于(1267)”。 ② :朝天阙:出自岳飞《满江红》“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指朝廷。 ③ :钟輋——在兴宁叶塘镇。钟輋张氏有上钟、下钟、大塘面三处;下钟有四世入新街祠鼎炉;上钟有《昊公生下七房三户谱序》;;大塘面现存江西省《燕翼堂》《宁泉张氏支譜》。;他们按江西省兴国五修张氏族谱后,在清道光七年丁亥岁(1827年)两个啟源公后裔各执一词的汇谱。 ④ :嘉应州化孙公祠堂;是由嘉应五属的四十二户开基祖的后裔所做。州27户、兴宁4户,长乐〔五华〕7户、平远3户、镇平〔蕉岭〕1户。祠堂建州城之北,其形胜左铁汉右金山;坐离向坎,宿应奎壁,鸠工于乙卯之春初,雍正十三年乙卯歲二月初二日寅时陞樑;本年十二月初一日巳时入火陞座;落成于丙辰之十二月;于乾隆二年告竣。祠堂二栋上堂共书写神位二千五百三十四位。 ⑤ :夔岭濁水:据乾隆十五年嘉应州志:“嘉应州共三十六堡,东路十堡、西路十堡、南路六堡、北路十堡、夔岭濁水在北路十堡;下半图即龟浆,古怀仁乡,距城七十里所属十四社曰“夔岭”、曰“上濁水”、曰“下濁水”……” ⑥ 《兴宁·鹅湖家谱》1991年版;在2016年改版。 投稿人;湖背张氏廿一世孙 正元2017年10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