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从尊重史实客观而言,宁化石壁是入兴始祖张启源的祖居地;上杭太拔则是他的出生地。但千万不能说,一个宁化张启源,一个上杭太拔张启源,弄出两个张启源,这样会闹笑话的,故写此文,以正视听。 入兴始祖张启源于元世祖末(1294年,元朝初年),以岁贡授循州(治所在今龙川县佗城)判官三年,考绩至京,不幸数终。夫人有:石氏、谢氏、徐氏、黄氏。石氏、谢氏由任所归家,其时流贼窃发,兵役繁兴,因受阻,遂未回至老家。石氏与子穆宗、绳宗居兴宁东厢黄岗堡(今永和黄大岗);谢氏携子雍宗、熙宗择兴宁湖背(今兴城佛岭)而居;徐氏、黄氏留龙川居住,但这两位夫人传下的裔孙极少。而石、谢两位夫人传下的张氏裔孙却成了泱泱大族,裔孙分在本省地区有:兴宁、五华、龙川、紫金、和平、河源、博罗、惠州、深圳等;外省有:江西、湖南、广西、四川等;国外主要分布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等东南亚一带及欧美等地。据多本张氏族谱及有关资料估算,张启源的石、谢两夫人传下的居住在国内外的裔孙人数总共不下30万。但张启源的祖辈在何处呢?族谱的记载说法不一,这就有必要加以明辨,以求其是。 有人说入兴张氏始祖张启源是宁化人。其证据是《兴宁湖背张氏家谱》载有:“始祖启源,别号裕轩,妣谢氏俱福建宁化人。” 另一种说法是张启源是上杭人。其证据是光绪三十四年(1908)罗斧月编修的《兴宁乡土志》,氏族篇有云:“南宋末,其(张氏)子孙由福建(宁化)迁上杭,数传至元,转迁兴宁,传至今二十三四代。” 清末举人张易畴在宣统三年(1911)所撰的《兴宁湖背张氏家谱·续修族谱序》中有云:“光绪癸卯余赴闽汀展谒我宋太始祖化孙公,以下列祖墓窃不自揣,慨然欲搜集。化孙公一派,考其可信,阙其可疑,而汇为一谱,病于力量未能也。” 解读张易畴撰的谱序,可以得到以下启示:首先,他承认张化孙是他的太始祖,当然也就是张启源的始祖,因张易畴是张启源二十一世孙。这也有力地驳斥了张启源不属于张化孙一派的说法。其次是张化孙以下的列祖在上杭等地的墓地他想去看,想搜集资料。但由宁化石壁迁上杭的太始祖张化孙以下的列祖有二世张祥云(迁永定)、三世张腾辉、四世张昭上、五世张昊渐、六世张敏承、七世张先俸(迁上杭磜下)、八世张君绍(迁上杭太拔)。可见以上祖先在当时不断地迁徙,不是在同一处定居下来。因此,在交通不发达的年代,张易畴想到实地去了解,要跑那么多路,谈何容易。就拿上杭太拔乡来说,山高路陡,旧时是羊肠小道,舟车不能到达,出入靠步行,极少数有钱人则骑马或坐轿,这就给调查工作带来极大困难。故张易畴举人曰:“病于力量未能也”,“病”的含义是忧虑,担心;而不是疾病的意思。因担心自己的力量(体力、财力)达不到,只好放弃调查祖墓的工作,阙其所疑,即将有疑难的问题留着,不下判断。于是续编的《兴宁湖背张氏家谱》只好从张启源及其夫人谢大安人作为兴宁落居始祖写起,以上的祖先不接上去,就省事多了。由于这个原因,今天我们看到《兴宁湖背张氏家谱》,就说张启源是福建宁化人。 说张启原是宁化人是有其合理性的,原因有二:其一,客家学大师罗香林的《客家史料汇篇》中有云:“兴宁张氏,其先出于唐宰相曲江张九龄,六传有张端者,徙福建宁化石壁乡,又四传,分化龙、化孙等派,族裔繁盛,宋元之际,各有分支,徙入粤之兴宁。”可见张化孙以上的好几代人都是住宁化石壁,这里是祖居地。其二,张化孙以下的几代人居住在永定、上杭等不同处所,不断地迁移。因此,对张启源来说,他上几代人都是侨居他乡,相对来说,宁化石壁才是他的祖居地,几代老祖宗都在那里定居,这就是说他是宁化人的理由所在。 进入21世纪的今天,交通方便,信息发达,张易畴当年完成不了的事情,我们现在可以去做了。2015年10月11日,兴宁市张氏文化研究室的顾问张晋中、主编张长兴,编委张金汉、张海涛一行前往上杭太拔寻根问祖,拜谒了张化孙墓及陈、阙二恭人合墓,拜祭了位于磜下(今称彩霞)垇背张先俸墓及张君绍墓。还拜谒了新建的张氏宗祠,在“张氏太拔开基世祖考先俸太公妣陈太孺人一脉宗支神位”中,有二世张君绍下传的三世张启通、张启达、张启远、张启源、张启盛、张启先、张启光、张启明等及下传的四世宗字辈,五世仲字辈等裔孙牌位。由此可见,700多年前,张君绍与八个启字辈的儿子是一家人啊!《兴宁湖背张氏家谱》当年未写明张启源之父的问题,现在有明确的答案了,张启源是张君绍之子,是在上杭太拔出生的,其祖屋的遗址尚在。因此,可以有证据地说,张启源是上杭太拔人。 以上所言,是符合客家学研究者达成的共识:宁化石壁是客家祖地,上杭是客家中转站,梅州是客都。兴宁入兴始祖张启源一脉就是沿着这条路线一路迁徙而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