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找回密码     

查看: 9107|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业余投资者的股市生财之道(穷人难做)--转帖(2)

[复制链接]

8

主题

144

帖子

332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4/9 12: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四章 价值投资的学与思
           96 年我入市的候,股市书籍不多,全部都是技术分析的干活。介绍巴菲特的几乎没有,至少我没看到过(或许那时我只注意技术分析了,有一本林奇的书买了硬是放了 10年没看)。现在书店的投资专柜,依然是技术分析、跟庄战法占了大头,但也有不少介绍巴菲特、林奇的书(我曾问过书店的朋友,据说此类书销路一般,比不上技术分析、跟庄密决类书)。
        由于本贴不是专门介绍老巴、老林的著作,所以只能把他们的精华作一简单介绍。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找来细读。      
         一、巴菲特如此说
        老巴的投资法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选择那些业务简单易懂,有长期盈利记录和成长性,具有一些垄断特征,公司管理层理性忠诚的公司股票,然后以低于股票内在价值的价格重金买入并长期持有。简而言之,即好股好价,集中投资,长期持有。
         对于什么是好股,老巴首先强调不熟不做,业务要简单,大家都要能理解。比如做饮料的,做刮胡子刀片的,做报纸的,做信用卡的,做洗发水的,做快餐的,做家具的,做糖果的,做超市的,做保险的等等。
         纵观老巴的标的,都是一些传统行业,特点一是稳定,二是找龙头企业。可乐总是要喝的吧,从1950年喝到现在,50多年了,可口可乐味道没怎么变,生意却越做越大;是男人总要刮胡子吧;出门在外总要用信用卡吧;约会前总要先洗洗头吧;居家总要进进超市吧;快餐总是少不了的吧;报纸总是看翻翻的吧(我很少看报纸,现在都在网上了,看来报纸的前景不太妙,老巴要永远投资《华盛顿邮报》,看来长期下去有点玄,我想把这个想法告诉他,可惜没渠道啊,呵呵)……
         传统稳定的公司找到了,你还得看它是否有长期稳定的经营历史,要放在5年10年的长度来看,是不是总是盈利。不要今年大赚,明年大赔,经营业绩一下子好,一下子坏。这块有两个指标可作参考:一是ROE,即净资产收益率,能否在15%以上,稳定吗?是否总有提高?二是净利润增长率,也就是所谓的成长性,平均能达到20%吗?
         上述两个条件也满足了,再接下来看公司产品或服务是否具有垄断性,老巴叫经济特许权,也叫护城河。比如大名牌,独特的技术,强大的市场占有率,独特的商业模式,客户的偏爱等。比如茅台酒就是好喝,老板官员都爱喝;中华烟就是好抽,老板官员都爱抽。
         垄好了断,我们再来看管理层。管理层要理性,对股东负责,要忠诚,不做假账。
        如果管理层也是好的,接下来就开始做估值。
         大家要做好准备,做估值比较困难,要有一大堆英文缩写和公式。为了让大家能明白,先举个例子:比如现在都实行年休假了,为了让你加班,老板许诺两年后让你休 20天假,但是你不高兴,你说与其两年后放假20天,不如现在让我放假5天。即你心目中,两年后的美好20天,只值现在的5天假。那么两年后20天的终值目前折现只值5天,折现率是100%.。
         我们这套估值办法叫DCF法(即贴现估值法),这里有个公式是PV(现值)=S(终值)/(1+R)t(R代表折现率,t代表时间,位置在平方的地方)。举例而言,我们来对王麻子股进行估值。
         首先进行第一步,计算N年后(比如10年)该股的自由现金流(FCFF,老巴称之为所有者收益)总值。什么是自由现金流呢,即普通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还要减去资本性投入和营运资本。什么是资本性投入呢?即每年对机器设备厂房等的资本投入,如果要进一步精确,该项还得减去折旧。什么是营运资本呢?即应收账款+存货-应付账款。这么多术语您该头痛了吧,这还是第一步呢!
        第二步,计算王麻子公司N年后的残值。怎么算呢,计算出N年后公司的税后净经营利润,然后将之贴现。
        第三步,把上述两步计算出来的结果相加,得出王麻子公司的现值,再除以总股数,即可得每股价值了,当你把它和该股的现价比一比时,我们的估值大法才算完成了。
         这个只是简化版的,如果做个正式的估值还要困难。首先,你得选择适当的贴现率,老巴是选择美国长期国债利率,中国怎么办?也是长期国库券利率吗?第二,你计算以后N年的自由现金流和公司残值时,每年的指标、增长率啊什么的全部都是预估,也就是毛估估,毛估估的东西能准确吗?所以连老巴的亲密战友芒格也不得不出来打圆场说,我从未看到老巴用计算器算过什么估值。
       有人说,既然估值这么难,干脆就别估了,用PE(市盈率)和PB(市净率)吧。PE是股价是每股盈利的倍数,比如张三股的每股盈利是1元,股价是30元,则其PE就是30倍。PB则是每股净资产的倍数,比如李四股的每股净资产是 5元,股价是20元,PB就是4倍。一般来说,国内股市10到20倍的PE是能接受的,1664点的时候,上海股市的平均PE是14倍左右;2到3倍的 PB也是能接受的,但这个也是仁则见仁,智者见智的东西。我也说不好,但是60倍以上的PE显然是高了。
        做好了估值,就拿现股价来比,高估就不买,低估就买。就这样简单。
        有个笑话,说华尔街某分析师跳楼了,原因是他推荐的股票涨了100倍,可他自己只买了100股。这个就说明集中投资的重要性。记得我以前的操作,就是深怕漏掉好股票,看看这个也好,那个也不错,恨不得全部买下来才好。结果一点点资金十七八只股票,跌起来卖都来不及。另外一个就是长期持股,我在宁波帮客户买的很多都是好股票,只要有耐心持有一年以上的,资金也早翻好几番了,说不定俺也被大老板发掘走了呢。但自己就是没有耐心,多么深刻的教训。
        集中持有不成问题,倒是长期持有,多长算长期?一年二年还是五年十年?这里面大有文章。据说老巴的可口可乐准备拿永远,中石油就拿了四年,这说明,也不是什么股票都能永远拿着的,那必须是“皇冠上的明珠”一样的股票。还有一个就是,中国有特殊的国情,70年前的美国股票,拿到现在值大钱了,在中国就成一堆废纸。长期持有必须有两个前提,一是从长期来看,股指总是在上涨的。二是从长期来看,国家是超稳定的,不会有突然的变故。
         后一个问题,我就不太看得明白了。美国人知道,总统一个一个地换,换200多年了,合众国始终是合众国,从来没变过。中国呢?不好说。在我们当地,很多富豪或官员的子女可都是有外国居留证的,估计在全国这也是个普遍情况。这说明什么问题?即使是强势既得利益阶层,也不得不防一手啊。没有强大的宪政民主作基础,长期来说,国家就存在不稳定的可能性,比如经济发展一停顿,老百姓的不满情绪就会上升,诸如对腐败、分配不公、司法不公正等问题的强烈不满,这也是“ 不明真相的群众”动不动就会被“别有用心的人”煽动的原因。
         国内最近说得比较多的是所谓的“保增长,扩内需”,很多地方又是发代价券又是旅游券,希望老百姓都来消费,但是,强大的内需在那里?我最近注意到耶鲁大学陈志武教授的一篇文章,他说,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靠外向出口来维持经济增长的模式会越来越吃力。2007年,美国联邦政府的财政税收为2.4万亿美元,美国民间的可支配收入总量为8.4万亿美元,政府财政税收相当于民间可支配收入总量的四分之一; 07年我国财政总收入5.1亿(还不包括卖地收入,专家估计政府可用收入达9万亿),中国5.4亿城镇居民、8亿农民,加在一起,民间可支配收入和农民纯收入总共为10.7万亿元。5.1万亿元的政府财政税收约等于民间可支配收入总额的一半。也就是说,人家的钱都在国民手里,而我们的钱都在政府手里。
         1995年到2007年的12年里,我国政府财政税收年均增长16%(去掉通货膨胀率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农民的纯收入年均增长6.2%。这期间,GDP的年均增长速度为10.2%。因此,只有政府的收入以远高于GDP 的速度在增长,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次之,农民的收入增长最慢,速度远低于GDP的增速。从1995到2007年,去掉通胀成分后,政府财政收入增加 5.7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1.6倍,农民人均纯收入才增1.2倍!。
         陈志武分析认为,社会主义国家,财政预算完全由官员决定,内需都要靠政府投资来拉动,所以就拼命造办公大楼,搞形像工程和巨大投资的重工业工程。而发达民主国家的内需主要由老百姓消费拉动,所以第三产业发达。目前政府一方面大叫要拉动内需,一方面又垄断财富,怎么拉动得了内需?所以这个经济增长方式就不能很好地转型,经济发展就要受影响。
       我之所以要长篇引用,就是说明一个问题,中国国情和美国国情不一样,不能一成不变地套用人家的经验。因此,尽管我也愿意长时间地持有,但在中国,长期投资在期限上还是要有所注意。
       老巴用他的方法在股市实战中取得巨大成功,如可口可乐,投资13亿美元,至03年,持有15年,盈利88亿美元;华盛顿邮报,投资0.11亿,持有30年,盈利17亿;吉列公司,投资6亿,持有14年,盈利37亿;运通公司,投资14.7亿,持有11年,盈利71亿等。
       尽管他去年的投资收益出现亏损,据说减值上百亿美金,但这丝毫不会影响他在全球投资者心目中的地位。
       好了,巴菲特的投资法介绍完毕,现在作一总结:
       好股好价,集中投资,长期持有。
       但巴式投资在中国需注意:仅仅投资消费品行业,可能会失去其他行业的大牛股。比如,老巴就没有抓住微软、星巴克、沃尔玛等超级大牛股;对管理层的考察,在中国非常不易,中国有很多国营企业,管理层对其并不需要负全责。中国也没有完善的职业经理人制度,管理者孰优孰劣难判断;由于特殊国情,长期持有的前提条件之一不够充分,对真正的长期持有者来说,可能会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二、林奇的忠告
       说过了巴菲特,接下来谈谈彼得林奇。
       1989 年的一天,麦哲伦基金管理人彼得林奇接到一个电话:“我是奥马哈的沃伦巴菲特,我非常喜欢你的书。”究竟是什么书能让“股神”巴菲特喜欢到非得要给作者打电话致意呢?关键是,这位林奇也是一个百年难遇的股市奇材。1944年出生的林奇,1977年接管富达麦哲伦基金,用13年时间,把基金资产从1800万美元增值至140亿美元,年复式增长29%。这可是连老巴也做不到的顶级业绩了。
       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我始终认为,业余投资者比专业投资者具有更大的优势。因此,你完全不必理会那些投资专家的理财建议。业余投资者只要能用3%的智慧,就可以超过专业投资者的水平,至少不会输于专业投资者的平均水平。
       以上就是林奇在他的《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之道》讲的话,这本小书自89年出版以来,10年内再版30次,发行了100万册之多,可见是多么受业余投资者的欢迎。10多年后,在中国的南方,我捧着林奇的书,像看小说一样快乐地阅读,深深为他谦逊的人品、浅白的文风和深厚的功底所折服。
       林奇的投资方法非常简单,即从最简单的生活中去发掘有潜能的企业,投资具有潜力,且未被市场留意的公司,长线持有,利用复式滚存稳步增长。
       在深入以前,我先讲个小例子。大概在06年底吧,由于我经常向家庭成员灌输价值投资的观点,我女儿和侄子(分别是11岁和9岁)想把自己的一点压岁钱拿出来委托我投资。但要求是,必须知道我买什么股?我精心挑选了4只个股:贵州茅台、招商银行、云南白药和丽江旅游,让小家伙们选2个,谁知小孩子们一个都不喜欢,她们提出的清单是康师傅、上好佳和QQ。为什么呢?孩子们说,康师傅的红烧牛肉面是最好吃的,上好佳的薯片也很好吃,至于QQ,班上的同学都在玩。这下我犯难了,康师傅和QQ都在香港上市,上好佳是菲律宾华商投资的,股票估计得在马尼拉上市。
       虽然如此,但我早就想进入港股。当时打听了一下,知道招商证券可以开港股,就向当地招商证券申请港股开户。开户很顺利,也不限资金,唯一麻烦就是资金必须电汇至香港渣打银行。
       一切手绪办妥,资金到位,女儿最后建议,还是去掉康师傅,全部买QQ。原因是她们班上的同学也有不喜欢吃康师傅的,但没有不喜欢QQ的。她自己拥有5个QQ号,而小侄子竟然拥有12个QQ号!她们在QQ上可以玩游戏,养宠物和聊天。
       最后我把压岁钱全部在29元附近买了腾迅控股(港股不同内地,QQ是200股一手,且每个个股都不同)。我向孩子们声明,这些钱要等他们上大学时再拿出来,以后每年有钱就继续投入,孩子们愉快地答应了(目前,QQ的最新价格大约是57港元)。
       林奇的“10倍股”很多就是像这样在生活中找出来的,妻子喜欢的丝袜,同事推荐的旅馆,自己喜欢的甜食,孩子们喜爱的玩具,都成了林奇的投资标的,都取得了不错的收益。他建议业余投资者多关注身边的商品和公司,留心那些在超市畅销的商品,朋友们羡慕的公司,孩子喜欢的东西,说不定,那就成了你的10倍股。
       林奇把公司分为六类,分别是缓慢增长型、稳定增长型、快速增长型、周期型、隐蔽资产型以及困难反转型。这其中,最值得买入的就是快速增长型(成长股),困难反转型(资产重组股)也值得关注。
       林奇认为,具有以下特征的公司股票值得关注:一是公司名字听起来傻乎乎的;二是公司的业务是令人乏味的。三是公司的产品令人厌烦;四是从大公司分拆出来的公司;五是乏人关注的潜力股;六是充满谣言的公司;七是大家都不想关注的行业;八是增长处于零的行业;九是具有保护壁垒的行业;十是消耗性大的消费品;十一是直接受惠高技术的客户;十二是连其雇员也购买自己股票的公司;十三是会回购自己股份的公司。令林奇退避三舍的公司是:热炒股、有某龙头企业第二之称的公司、不务正业的公司、突然人气急升的股票、欠缺议价力的供应商。
       看了林奇的选股13招,也许您会说,这叫什么招数儿呀,名字难听好笑,业务产品令人厌烦,零增长的行业,没有人关注……这不是集天下所有的缺点于一身吗?这样的股票也能买?对的,这样的股票不仅能买,而且还能给您带来巨大收益呢!
       林奇最喜欢的股票,正是集上述所有特点于一身的股票。这样的股票,在酒会的闲聊中说出来,是会被大家耻笑的,但林奇就是喜欢,他买过瓶塞加工厂、汽车零件清洗公司、固废垃圾处理公司、殡葬公司、石矿、垃圾袋制造商,而几乎所有的股票都给他带来良好的收益。而这些股票的共同特点就是,业务独特、财务健康、默默无闻、成长性良好或尽管成长性不好但在该领域不太有竞争对手。打个比方,比如某高科技产品利润很大,就会有很多竞争者争相开发,从而导致竞争激烈,毛利下降;而某一传统且让人厌恶的行业,如殡葬公司,大家唯恐避之及,原有经营者反而能活得更潇洒。因此,在一些传统行业,只要它能长久地活下来,也许就有投资机会。
       林奇认为,规模庞大的公司,其股票的涨幅也不会太大。因此,他青睐中小型公司;林奇也喜欢业务简单的公司。他说宁愿选择一家没有竞争的简单行业中管理水平一般的公司,也不愿选择一家身处竞争激烈的复杂行业中管理水平杰出的优秀公司,傻瓜也能经营的公司是完美的。
       林奇不喜欢止损(是的,对于我来说,几乎不存在所谓止损的概念,以前是侥幸,现在是什么?),对他看好的公司,他会越跌越买(当然,业务崩溃的除外);林奇也喜欢长期持股,事实上,他赚大钱的股票没有一只是买进就涨的,大都是持有3到10年后才开始大赚特赚的;他认为,大多数人对身边的好公司熟视无睹,而拼命去挖掘所谓的大牛股,牙科医生买石油股,石油商买医药股,白白浪费自己的专长,这是愚蠢的事。
        林奇的投资方法就是这样简单易学,在他的另一本专著《战胜华尔街》中,他讲了另外一个例子,一群中学生在课堂上挑选出来的股票,一年的涨幅大大高于华尔街的优秀分析师,这说明什么,只要你肯用心观察,10倍股就在你的身边。
       就在前几天,我看到一则报道,浙江财经学院某教授把用飞标随机选出来的股票跟国内基金的平均收益比,竟发现,飞标股比基金股收益要高出6个百分点.呵呵。
       总结一下,在林奇这里我们能学到什么:
       一、关注身边的好商品好公司,从日常生活中挖掘你的10倍股;
       二、注意那些名字傻兮兮,业务独特(最好是让人讨厌),财务健康,默默无闻的公司;
       三、注意行业内无甚竞争对手的公司,即使成长性缓慢;
       四、选择规模不大的快速增长型公司(盈利每年增长25%以上);
       五、长期持有。
       在这里,对我启发最大的有两点:
      一是他喜欢在生活中寻找大牛股。这是大部分所谓的专业投资者不屑一顾的事情(他们大都深究各种财务数据,预测未来的业绩,喜欢用严谨的数学模型来发掘大牛股,但往往事与愿违)。如上述的我女儿买QQ的事例,就是生活中找好股的生动体现,但这要注意的是,并不是你看到某产品畅销就一定能去买其股票,你还得看看它以往的经营史,是否总是盈利?行业地位如何?该畅销产品在其经营中所占比重多少等等。比如,我所在的南方有种饮料王老吉非常好销,那么你是否该去买它的股票广州药业?不一定,你去查了才知道,王老吉只占其销售的一小部分。
       二是林奇偏爱业务独特的公司。请注意“独特”二字,这往往是牛股发源地。比如上交所有个股票叫瑞贝卡,你在朋友聚会上提起来,是不大会引人注意的。名字毫无特色,开始我还以为是某个女装的牌子。它的业务也很怪,是做假发的,没什么高科技吧,有实力的企业也不会想到要去做假发吧。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公司,其假发产品在全球市场都占据一定份额,还拥有自主定价仅,07年的市场表现证明,这是一个大牛股。
       知道了“独特”的魔力,我们可以去市场找一找,有哪些股票的产品或服务是市场独一无二的?说不定,你也可以像林奇一样,找到你的10倍股呢。
       我不否认技术高手能赚钱,甚至赚大钱,但长期在市场上持续赚钱的技术高手,我从没见过,也没有听说过,而是看过听过太多一夜暴富又一贫如洗的故事,而这些无一例外都是那些所谓的短线技术高手。这些年来,我接触过的所谓“高手”好多好多个,有人口若悬河,有人故作高深,某独创指标神奇得不得了,生命线一翘头不赚钱你来找我,轻易不对外人言,名下弟子满天下。凡此种种人士,大多忽悠而已。
       本人潜下心来研究真正得出的结论就是,做股票要简单。
       应该说,巴菲特和林奇是全球投资界价值投资的最佳代表,他们都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就。按照“实证主义”的原则,他们理应成为我们的目标和榜样。既然有这么好的现成榜样,我们为什么还要沉浸在技术分析的迷宫里,为了一点点眼前的蝇头小利,追涨杀跌,频繁操作呢?如果你认为,国情不同,中国人就喜欢赌博,就喜欢做短线,那你就错了。正如同正义、自由等作为普世价值,放在哪儿还不都是一样。你一定要说不一样,这就是你的傲慢与偏见了。
        三、迈克尔莫的原则
       2000年的一天,纽约的证券分析师迈克尔莫接到一个电话:“我是前麦哲伦基金的彼得林奇,我非常喜欢你的书。”呵呵,究竟是什么样的书,要让有“股圣”之称的彼得林奇非得向作者亲自致意呢?接下来,我们隆重推出下一个掘金者:迈克尔莫。
       要说迈克尔莫,倒也没什么太大的投资业绩,主要是他的选股成绩,向大家推荐了两只大牛股:星巴克和谷歌,前者在1992年刚刚上市后,迈克尔有幸成为最早发现其巨大投资机会的市场分析师之一。当时星巴克的总市值是2.2亿美元,当迈克尔写作《下一只大牛股》的时候,星巴克的市值已经达到了230亿美元;当谷歌的股票以每股85美元的价格上市时,迈克尔最先推荐购买。当其股价突破每股200美元的时候,迈克尔又说这个价格很便宜,因为谷歌是全球最重要的成长型企业。到了2005年底,谷歌的股价突破了400美元。
       怎么样,小莫还可以吧?最重要的一点是,老巴和老林都对业务简单的消费类公司情有独钟,而小莫却独树一帜,像当年的费雪一样,大力发掘各行各业的成长股。尤其为我们指出,投资就是要顺应大趋势,发现潮流、利用潮流。
       小莫的所谓大趋势,就是指强大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力量,这些力量由暗流(早期采用)进入主流(大众市场),打破现状(成熟的市场),推动变革和生产力,最终为企业、行业乃至整个经济带来成长机遇。
       小莫为我们指点了8个大趋势:知识经济、人口因素、全球化、互联网、外包、融合、合并、品牌。
       说点题外话
       负和游戏者援引小平的话: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这句话把中国的经济向前推了30年。
       个人认为,小平的话是话粗理不粗,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时期,某些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很管用。但是上升到我们的指导思想的高度来说,则未必妥当。
       其实,小平的话我们老祖宗早就说过,无非是“有奶便是娘”嘛,一种纯粹的实用主义。一旦此种思潮成为一个民族的精神教旨,则大家都是彻底的实用主义,拜金主义。假借这种思想,腐败有益论,经济至上论等等都可大行其道,长期来说,对国家并无多大益处。
       这些都是我们挑选未来大牛股的行业方向,如果你对于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视而不见,倔强地抱着传统行业不放,那我也没办法,结果是你可能错过如微软、思科、谷歌、戴尔等超级大牛股。
       根据小莫的8大趋势,我们可以发现未来大牛股的摇篮领域是:技术、保健、新能源、媒体/教育、商业/消费者服务等7大类,这些大类又可分为很多小类。我们发现,这个内容不仅涵盖了老巴最喜欢的行业,也有他看不懂的行业,如技术、新能源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本人更倾向于小莫的观点。毕竟,送上门找对了大方向,接下来看企业。小莫的观点又和我不谋而合(靠,怎么老是和我不谋而合?),他喜欢中小企业。他作了统计发现,超级大牛股很多都是中小企业出身,特别是总市值在1至2亿美元的小企业。比如美国过去10年市场表现最佳的25只股票,初始市值的平均值为1.99亿美元。
      发现目标中小企业后,小莫用4个P对其进行评估:分别是员工、产品、潜力和可预测性。员工即相当于老巴所讲的管理层,明星企业领袖的作用非凡;产品这块包括垄断、名牌、市场占有率等等;潜力是指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大方向,是否符合8大趋势、7大行业;相对来说,可预测性的定量不太确定,你需要综合参考前述的3个P,但有稳定的经营史可以让我们的预测更有价值。
       企业目标确定,我们最后需要的是收益收益收益。能否高速增长是挖掘大牛股的关键一招,25%的年收益增长率是必须的。
       和老巴、林奇一样,小莫也信仰时间和复利。他举例:有一个工作报酬随你挑,一个是每周给一万美元;一个是第一天给一分,以后每天都在前一天的基础上翻番。你选哪个?聪明人当然会选后者:前者的月薪为4万美元,而后者31天的总值是2000万美元。这就是时间+复利的巨大威力。看来,长期投资和稳定的收益率确实是股市上赚点钱的不二法门。知道了高手们华山论剑后的结论,你难道还会用所谓的技术分析不停地做短线?
       小莫选股法的总结:
       看准8大趋势:知识经济、人口因素、全球化、互联网、外包、融合、合并、品牌;
      投向7大行业:技术、保健、新能源、媒体/教育、商业/消费者服务;
       用4P:员工、产品、潜力和可预测性来进行分析;抓住收益增长最好最快的中小型企业,长期持有,用复利给我们快乐地挣钱。
       小莫给我的启发是,你完全不必拘泥于传统行业,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带来的科技、人口红利,将会给你带来无数抓住大牛股的机会。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客观上来说,小莫和老巴、林奇有共同点:长期持有、复利、消费品行业;但小莫的思路无疑更为宽广:技术、因特网、生物技术、保健药品、通信、新能源……这些是老巴看不懂的,坚决不碰的。但老巴看不懂的行业,未必不会产生大牛股。就如同上帝也有打旽的时候,是不是这样说?
       四、西格尔教授的发现      
       话说2005年的某一天,沃顿商学院的西格尔教授接到一个电话“我是奥马哈的沃伦巴菲特,我非常喜欢你的新书。”(怎么老巴老是打电话啊?呵呵,老巴有没有真打这一通电话我不知道,但老巴确实非常欣赏这本书。)这次目标是沃顿商学院的金融学教授杰里米西格尔,他出版过2本股市专著,一本是《股票长期投资》,另一本就是这部《投资者的未来》。
      和其他人相反,西教授经过自己的潜心研究发现,从长期来看,投资那些热门的科技股和高增长股的收益不敌投资那些老牌绩优股,投资者往往陷入增长率的陷阱。
       不相信?举个例子:
       回到1950年,我们可以有两个选择,买IBM还是买美孚石油?相信大部分现代人会选择前者,IBM是一个时代的科技象征。来个比赛吧,两只股各投资 1000美金试试。哗哗哗,53年过去了,IBM的股价涨了300倍,美孚石油的股价涨了120倍。在涨幅这一项上,IBM获胜。但投资呢,当初美孚石油的1000美元现在变成了126万美金;投资IBM的1000美元,变成了96万美金。两者相差24%,咋回事儿?明明IBM的涨幅大啊?
      原因很简单:定价和股利。IBM的定价太高了,但发放的股利却没有美孚石油高。53年来,大家不断地分红,由于股价低,美孚石油的投资者可以拿分红继续投入,几乎可以积累到原有股票数量的15倍;而IBM的股东仅能积累到原有股票数量的3倍。因此,尽管IBM在涨幅上击败美孚石油,但加上分红积累股票的价值,美孚石油在投资收益总额上却轻松打败了蓝色巨人。
       由此引出西格尔投资收益基本原理:一只股票的长期收益并不依赖于该公司实际的利润增长率,而是取决于该增长率与投资者预期的比较。
       根据这个原理,不管股票的利润增长率是高是低,只要它超过市场预期水平,投资者就能赢取高额收益。比如,人们对IBM的预期较高,IBM的增长率虽然高,但股价当然也高;人们对美孚的预期低,美孚的股价也低。即使是同样的分红,再投入的时候,我们就能获得更多美孚股票,美孚就是靠着这些多出来的股票,打败了 IBM。
       简单说,从长期来看,投资的收益取决于股价的高低和分红的多寡。如果股价低,分红多,即使没什么增长,也能赚大钱;股价高,同样的分红却不能买更多的股票,到头来还不如分红多的低价股。
       西格尔因此建议,投资者的最佳标的是那些老而弥坚、分红优厚的绩优公司;拥有知名品牌的日常消费品行业和制药行业;远离高增长科技股、高价股;投资低PE的股票。
       西教授和小莫的理念如此不同,又都有论据可以证明自己的结论,以致于让我们难以取舍。就我个人感觉,就看投资时间的长知短。如果你想放50年或更长时间,西教授的观点也许更正确,但对于我们在10到20年内的投资而言,选择成长股显然更适合一些。但有一点对我们很有启发,即股票的分红和送配。分红要用于再投资;能长期送配的股票会带来更大获利,这一点,苏宁电器就是明证:04年以来,3次10送10,一次10送8,一次10送2,最高复权价达1000元,长期投资者赚得盘满钵满。
       本章总结:
       巴菲特的投资之道:好股好价、集中投资、长期持有。
       林奇的投资之道:从生活中发现好股;业务越奇怪,股价越会涨;长期持有。
       迈克尔莫的投资之道:从发展大趋势中挖掘未来明星股并长期持有。
       西格尔的投资之道:投资收益取决于增长率与投资者预期的比较,分红越多越快乐。

5

主题

277

帖子

371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2
发表于 2011/4/9 17:09 | 只看该作者
谢谢,LZ辛苦了,期待下一贴。

7

主题

110

帖子

121

积分

见习会员

Rank: 2Rank: 2

3
发表于 2011/5/19 16:04 | 只看该作者
真的需要深思了

0

主题

52

帖子

52

积分

见习会员

Rank: 2Rank: 2

4
发表于 2011/5/20 14:14 | 只看该作者
顶一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兴宁A8 ( 粤ICP备17110913号 粤公网安备44140202000139号)  

GMT+8, 2025/1/8 05:09

© 兴宁A8

手机绑定 兴宁A8支持手机、电脑、平板一站式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