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钟明光:(1881--1914年)字达权,兴宁广东人。家世贫苦,竭资求学,后因岁荒弃学,在江西、福建、湖南等地经商。嗣赴南洋,痛内忧外患交迫,投身革命,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南北议和告成,痛惜革命不彻底,深恨袁世凯窃取革命胜利果实,于1913年回国,准备参加讨袁军。到达香港后,得知“二次革命”已失败,遂返回家乡兴宁。因袁世凯下令大肆搜捕革命党人,被迫再赴南洋。1915年回国,在广州参加丘汉苗所领导的暗杀团。时闻广东军阀龙济光及其兄龙觐光支持袁世凯,与日本帝国主义签订卖国的“二十一条”,决定暗杀龙氏兄弟以示儆戒。是年8月27日,化装成卖水果的小贩,在广州积厚坊用炸弹炸伤龙济光左脚,并炸死卫队17人。当场被捕,次日英勇就义。红花岗四烈士之一。
钟天心:(1901—1987年11月9日)字汝中,广东五华人。早年在香港就读,后随父迁北京。1920年考入北京大学文科,参加爱国学运,1923年参加国民党。毕业后不久被选为国民党北京市特别党部委员兼青年部长,后任广州市政府秘书、上海市特别党部委员兼交通大学训育主任。后赴英,入牛津大学,并为瑞士日内瓦国际研究院研究员。返,任中山大学教授、黄埔军校潮州分校政治教官、东路军政治部委员,国民党革命政府立法委员、宪法起草委员、外交条约委员、中华文化教育部主任、广东省党部特派员。《黄花岗纪念歌》、《保卫中华》的词作者。抗日战争时,任广州绥靖党政处处长、第四战区动员委员会秘书长、《救亡日报》顾问。1945年被选为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立法委员、国民大会代表。1948年任行政院政务委员兼水利部部长。1949年,曾作为和平谈判代表组邵力子、张治中、黄绍竑、彭昭贤、钟天心五人成员之一。1949年于香港创办“逸仙学院”,任院长。1965年赴台,任国策顾问,钟氏宗亲会理事长,1973年定居美国,1987年,年84,薨于美国。
钟 纪:(1907-- )国民党中将。字之平,号桂南, 广西扶南人,广西省第三师范学院、黄埔军校第四期步兵科、陆军大学第五期毕业。历任军职如下:黄埔军校5期区队副;国民革命军排长、连长、营长;国民革命军第13军2师独立1团团长;广西干训团航空班副主任;广西航空学校副校长;4集团军总司令部航空处副处长;中央军校南宁分校高级班少将主任;5战区391旅旅长;军政部第10补训处处长;国民革命军第第172师师长;国民革命军第第21集团军参谋长;第10战区司令长官部参谋长兼第1兵站总监;国民革命军第第7军军长;国民革命军第整编7师师长;国民革命军联勤总部副总司令;第8绥靖区副司令官;国民革命军第第11编练司令部司令官。1949年去台,任“国大代表”。1958年退役。
钟 英:(1898—1982年)国民党中将。字蕙荪。江苏无锡人。先毕业于苏州警察学校,后结业于国立南京高等师范第一期讲习班,曾任小学校长。1924年加人中国国民党,因进行反对军阀宣传遭缉拿,赴广东参加国民革命军,1928年起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伤兵管理委员会委员。后考入陆军军需学校,毕业后任国民政府军政部军需署科员、科长,军委会抚恤委员会第三处少将处长,驻晋军粮局少将副局长,晋陕军粮联运处中将处长,军政部参议。1946年任国防部监察局中将高级监察官兼监察室副主任等。1949年去台湾,任台湾国民党政府国防部参议。退役后,任台湾交通部设计委员会专门委员,台湾航业公司顾问,台北无锡同乡会理事长。1982年12月31日去世。
钟时益:国民党中将。别号衡塘,湖南桃源人,1914年10月16日生。毕业于湖南大学、陆军军需学校会计统计班第一期、陆军参谋大学及国防研究院。抗日战争时丰军部政令,驻第三、七、九战区负责东南七省的军队审核工作。曾任南京收支处处长、财务署收支司司长、国防部财务局局长。1949年去台湾后,任台湾财务学校少将校长,国防部主计局副局长。1963年任中将局长兼行政院研究发展委员会委员、行政院主计处处长、监察院审计部审计长。先后担任台北市政府财政局长、台湾省财政厅长和国民党中央财政委员会主任委员,对台湾的经济建设作出了有益的贡献。是国民党内极少数操守廉洁的党政要员之一。
钟光仁:(1894—1964)国民党中将。字绍明,湖南醴陵人。毕业于湖北武备学校,历任营长、团长、旅长、副师长。1935年4月18日任少将,后任师长。1936年10月5日任中将, 松沪会战时率62师参战,阻击由金山卫登陆之敌,重创日军。1941年任苏浙皖游击指挥部第一纵队司令,与日军作战。后去台湾,1964年2月21日去世。
钟芳骏:国民党少将。早年在粤军中服役,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抗日战争爆发后,奉命率部参加对日作战。1938年任153师45旅少将旅长。同年10月中旬,在福田、增城一线阻击自南北犯的日军时,因寡不敌众而壮烈牺牲。
钟祖荫:国民党少将,别号厥昌,江西修水人。毕业于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副师长、师长,军政治部委员,军务司副司长。任87军新编第二十三师师长,湘乡阻击战中,日军即分三路向湘乡进犯。国民党新编第二十三师师长钟祖荫奉命率部从重庆开来湘乡阻击日寇,这支部队战斗力较强、依据东台山天险,一次又一次的击退了日寇133联队的进攻,洪家坳阵地前,尸横遍野。1944年率部参加桂柳会战。1945年2月20日任少将。1946年任联勤司令部驻新疆供应总局喀什分局局长。1947年任128师少将师长。1949年去台湾。
钟远宏:(1926.5.2—1988.10.27)国民党中将,江西瑞金心田人。瑞金县中学毕业后,适逢抗战,毅然投考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分校,改制后为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十一期步科毕业。历任青年军29军搜索营连长。1949年随军去台湾,历任连长、营长、旅长、师长,台北市政府军训室主任。1981年任台北师管区兼北部警备司令,晋陆军中将。后任花莲师管区司令兼东部警备司令及东部防守区司令。1985年退役,组建建筑集团公司任董事长。1988年10月27日在台北去世。
钟德全:(1923-- )国民党中将,四川成都人。毕业于空军军官学校第二十六期。历任空军飞行员、中队指导员、副中队长、大队作战科科长、连队作战组组长、副大队长、大队长、空军司令部考核组组长、副连队长等职。1978年6月任第四连队联队长,后任空军总司令部督察长、金门防卫司令部副司令、空军总司令部训练司令部司令,空军中将。
钟介民:(1893—1964)别号建闳,广东镇平(今蕉岭)人。191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后留学美国拉隆尔大学法律科。回国后任东北大学教授。陈济棠主政广东时,任广东省政府主席办公室秘书、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秘书处少将处长,后任第一集团军秘书处少将副处长、广东军事特派员公署少将参议。1947年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立法委员。1964年在南洋大学任内去世。译著有《国际关系论》、《世界政治概论》、《首领论》等。
钟世英:(1893—1952)别号奏凯,江西分宜人。早年入同盟会,参加过辛亥革命。1912年入江西陆军讲武堂学习。1913年毕业后任江西都督府一等副官。1913年7月任李烈钧讨袁护国军司令部卫戍科长,1916年去昆明组织护国军,任营长、团长等职。1921年任广州大本营参谋部警卫司令。1924年任赣军先锋司令、东路军总指挥部参议。抗战期间任31集团军高级参议、19集团军少将参议。
钟石盘:国民党第九战区第三挺进纵队少将司令,1939年参加第一次长沙会战。1940年任江西省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
钟贡勋:(1907—1979)国民党少将,湖南平江人,1929年中山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历任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特别党部秘书、四川省党部秘书、特派员兼组织科长,武汉卫戍司令部新闻检查所上校主任,重庆新闻检查处处长。1940年任军统局秘书、少将科长。1943年任军统东南特区少将区长、后任“国防部”保密局南京站长。1949年去台湾后,任国安局情报局设计委员兼台湾警务处顾问。1972年5月为国史馆特约撰修。1979年11月11日去世。
钟体道:国民党少将,别号乃庵,成都人。四川陆军第二混成旅旅长、护法军政府川军第二师师长、重庆镇守使。参谋本部高级参谋、四川省第十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
钟祖培:别号植杆,广西恭城人。毕业于广西陆军小学、广西陆军速成学校。定桂军司令、旅长。1926年参加攻克武汉之战后任师长。1928年任7军副军长,1936年任少将。1948年3月当选第一届国民大会广西省代表。
钟梅庆:(1904—1978)广东镇平(蕉岭)人,国民党少将。曾任联合国救济总署难民组织远东局办事处主任。
钟鼎文:1914年生,安徽舒城人,国民党少将。曾任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官、复旦大学教授。抗战时任《广西日报》总编、委员长桂林行营少将设计委员、安徽省党政军总办公厅主任秘书。1945年,国民党中央文书处处长。1948年,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1949年去台湾后,任《自立晚报》、《联合报》主笔。
钟锦添:国民党茂名师管区少将司令,广东三水人。
钟明阶:(1866—1943)广西玉林人,国民党桂系陆军少将旅长、中将师长、上将军长。
钟祖信:桂系少将师长。
钟祖怀:桂系少将师长。
钟 彻:四川广汉人。1915年任四川讨袁军司令部炮兵司令。
钟孝天:江西龙南人。国民党陆军第七十三军少将参谋长。
钟 毅:(1899-1940年)国民党著名抗日将领。字天任,乳名必魁,广西扶南人,钟纪之弟。早年入广西省立第三师范,后又毕业于韶关讲武堂二期步科。历任绥靖公署科员、连长、营长、团长。1929年赴日本考察军事,半年后回国,任桂林特派员公署总务处长、广西警务处长、军训大队长兼军训主任。1934年入陆军大学特训班受训,后任三十一军四一四旅旅长、一七三师师长。他曾在书斋门口写了一副对联:“矢志清中原闻鸡起舞,雄心再造势匹马纵横。”在室内题诗一首:“男儿仗剑出乡关,不斩楼兰誓不还;太息中原长板荡,要将只手挽河山。”表达了他的雄心壮志。1924年春,李宗仁、黄绍竑定桂军讨贼军合力攻下南宁。当时任李、黄部团长的李明瑞函邀钟毅任上尉连长。不久,奉命开赴柳州、桂林一带肃清陆荣廷、谭浩明旧部韩彩凤、沈鸿英的残部。后因军功晋升少校营长。1925年秋末,奉命开赴龙州肃清匪患。是年冬,驰援广东南路,协同粤军肃清邓本殷、申葆藩残部。翌年春,回师南宁。7月,钟毅随广西第七军北伐,在长江南岸的德安、马迴岭两战役有功,晋升上校团长。1929年春,钟毅调任上校参谋,即东渡日本,参观研究军事设施。是年夏,广西政局变动,国民党中央任俞作柏为广西省政府主席,李明瑞为十五师师长兼广西编遣特派员,电邀钟毅回桂,出任编遣特派员公署少将总务处长,不久又调任广西全省警务处长。10月,国民党中央免俞、李职,钟毅随之离职赴沪。1931年,钟毅由沪返桂,在国民党第四集团军总部任上校参谋。1933年调任梧州高中军训大队长,后又调任广西大学军训部主任。
1934年入陆军大学特训二期受训,1937年毕业时,正值抗日战争爆发,钟毅回桂任国民党三十一军四一四旅少将旅长。11月,奉命北上抗日,转战江、浙、皖、鄂,参加徐州、田家镇、武汉诸战役。在转战中,钟毅见到沿途民众四散奔逃时,忧心忡忡,乃赋诗两首述怀:“半夜班师天地昏,中原到处哭声闻;科应卷土重来日,一战唤回故国魂。” “四境纷纷传撤退,倭夷横海渡长江;临桂关上思歼敌,剑气升腾月满窗”。表达了与日寇决战到底的决心。1938年10月,钟毅以战功擢升一七三师师长。 1939年夏,在随枣战役中,钟毅率部与敌藤田师团血战7日,尚市店一战尤为激烈,敌伤亡5000多人,日寇退避300里。1940年5月,在唐河之战中,钟毅奉命率一七三师掩护大军撤退,与敌寇追兵相持,苦战数天,双方伤亡惨重。9日转战至苍台镇时,钟将军身边仅有一排手枪卫士,仍然奋力与敌寇反复厮杀两个多小时,终因敌众我寡,弹尽粮绝,全排官兵,伤亡殆尽。钟将军也在战斗中不幸右胸中弹,血染战衣。在生命垂危之际,遂命令仅存的少数战士迅速撤退,自己走进芦苇丛中,将日记本、作战资料、私章埋好。正在这时,敌骑横冲直闯,四面包围而来,自知生死已在顷刻之间的钟将军,为对国家民族尽军人之天职,乃举枪自戕殉国,终年41岁。钟毅的灵柩被运回重庆时,白崇禧将军以及各方要员都先後前往北碚吊祭,之後,1941年2月18日,将其灵柩护送广西,钟毅将军的忠骸安葬在桂林尧山之阳的抗日阵亡将士公墓。在苍台镇钟将军殉国处立有衣冠冢,碑题:“钟毅将军殉国处”,以供后人凭吊。1940年6月28日追赠陆军中将。
钟 彬:(1900--1949年)又名斌,字中兴、号炽昌,广东省兴宁白泡村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著
名抗日将领。黄埔军校一期,陆军大学正则班第九期。 一九○○年七月二十九日生于广东兴宁。早年就读龙田高等小学、兴宁中学、广东省立公路工程学校测量科。黄埔军校毕业后历任军校入伍生区队副、排、连长、第二十师营长,后入陆大深造。一九三一年任第八十七师团长。 一九三三年任第三十六师参谋长。一九三四年起任第一○八旅旅长、第三十六师副师长兼安卢师管区司令、中央军校第二总队总队长。一九三七年五月任陆军少将。抗战全面爆发后任第八十八师师长、中央军校汉中分校主任、71军军长等职。第36师、87师和88师是一脉相承的兄弟部队。出自于蒋介石的警卫部队,德式铁卫禁军。1933年9月,第87师和88师两个师的补充旅共四个团基础上,组建了第36师,师长宋希濂,副师长钟彬,第87师和88师两个师后属71军。
松沪会战中,钟彬作为张治中所率87师259旅参谋长参战。2月中旬,日军第24混成旅团、第9师团等增援部队陆续抵达上海,鉴于日军增兵上海,十九路军势单力孤恐难持久,时任87师师长张治中向蒋介石主动请缨,得到蒋介石的批准。2月14日将分驻京沪、京杭地区的第87、第88师组建成为第5军,由第87师师长张治中兼任军长,统一指挥第87师、第88师、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导总队和独立炮兵第1团山炮营等部开赴上海,加入第十九路军序列。第87师259旅于15日进抵南翔。日军第24混成旅团从2月20日晨7时30分起,即在重炮和飞机支援下,向庙行猛攻,坚守庙行的第88师顽强抵抗,给予日军重大杀伤,阵地屹立不动。入晚之后,88师阵地工事在日军猛烈炮火轰击下大都被毁,官兵隐蔽于破损战壕内,直等日军步兵接近,才用手榴弹、步枪迎头痛击,继而以肉搏拼杀。就这样血战两昼夜,日军累次攻击均因死伤累累不支而退。22日晨,日军乘大雾弥漫突入庙行镇东面大小麦家宅88师264旅527团3营阵地,88师副师长李延年亲自督率264旅迅即投入全部预备队封堵缺口,战况殊为激烈,整个第5军战线都受到严重威胁,军长张治中亲率预备队教导总队主力(欠一个营),87师259旅增援庙行;教导总队和87师259旅在庙行正面,261旅在左,61师两个团在右,对突入之敌形成三面夹击,经激战后日军除一小部残留在金家宅、大小麦家宅一带,继续负隅顽抗,主力仓皇败退。日军残部直至晚8时30分,才被完全肃清。这一天的庙行战斗,战况之惨烈为一二八事变开战以来所未见,士兵伤亡逾两千。中外报纸一致认为这是淞沪抗战中我军最辉煌的战绩。26日,国民政府发电嘉勉:“自经22日庙行镇一役,我国我军声誉在国际上顿增十倍。连日各国舆论莫不称颂我军精勇无敌,而倭寇军誉则一落千丈也。望鼓励官兵,奋斗努力!” 从25日起,日军改变战术,集中第9师团主力猛攻87师麦家宅阵地一点,至26日8时,日军经过100分钟的炮火准备后,向麦家宅阵地发起总攻,此时87师防御工事已全部被毁,守军伤亡惨重,因此阵地于11时失守。大撤退时, 259旅517团由庙行行抵娄塘附近,遭千余日军自浏河猛扑而来,战斗打响后,日军兵力越来越多,其火炮也开始向国军阵地轰击,各部均死战不退,将来袭日军抑留在娄塘附近。激战一直持续到3日8时,日军主力约四千人赶到,开始向517团阵地发起全线攻击,并向国军右翼迂回。兵力众寡悬殊,日军竟突破前线阵地冲到朱家桥北岸517团团部门前,全团战线岌岌可危,就在此万分紧急关头,第1营第3连奋勇冲杀,将突入阵地之日军击退。10时许,第259旅旅长孙元良带参谋长钟彬等急赴517团团部指挥作战,督令所部必须顽强抵抗,张治中闻讯后一面急令驻蓬阆镇的独立旅第1团迅速增援,一面令位于太仓的261旅前出掩护259旅左翼,并令嘉定的88师固守嘉定城,屏障259旅的右翼。此时娄塘一线日军已增至七八千人,517团孤军力战,弹药已将告罄,中午过后,各阵地相继被日军突破,日军越娄塘镇连占附近各村落,兵锋直陷贺家村。退至葛隆镇指挥作战的旅部于15时,急报张治中军长:517团现受日军包围,团长失踪,我部在葛隆镇。钱门塘将有危险,请军长火速转移。 张治中接报后,马上电令259旅,独立旅第1团即可到达,517团坚持到日落后即向葛隆镇撤退,在河川岸线占领阵地。16时,援军独立旅第1团终于到达葛隆,迅即控制最后抵抗线,并向前线增援。这时517团已到了最后时刻,朱家桥左翼也被日军突破,张世希团长率所部官兵抱必死之心向蒋家村拼死冲击,在日军机枪火力下,我军战士前仆后继,有进无退,杀声震野,势不可当。日军竟然挡不住这一支部队的决死冲击,向后退去,娄塘镇之危遂解。517团残部一直杀到外冈与88师会合,后经昆山转赴新阵地。娄塘一役,日军集中主力企图突破嘉定、太仓中间地区,直下铁路,截断国军退路。若不是517团奋勇死战,一旦日军趋葛隆,陷钱门,直下铁路,第5军和第十九路军的退路就全断了,那后果是不堪想象了。
武汉会战时,1938年9月下旬,藤江第16师团筱原旅团借拿下商城之勇,向固守沙窝东、西两侧高地的钟彬、钟松两师猛攻。窝金山一战,陈瑞河的36师一战成名,死伤殆尽。但71军钟彬所率88师、钟松所率87师两师却仍具实力。结果筱原旅团激战一周,毫无进展。9月26日,宋希濂军长为增援钟家二师,将预备队沈发藻师也投入战场。沈师大胆迂回沙窝侧背,切断了筱原旅团后路。16师团长藤江中将见筱原受围,急率师团主力南下,强攻沈发藻师。随后,又于10月6日向87师、88师大举进攻。三天的血战,双方杀得天低云暗,死尸遍野,沙窝又成了藤江惠辅伤心悲鸣的墓地。
1942年4月,罗卓英接任远征军第1路司令长官,杜聿明为副司令长官,并辖驻印缅境内的新1军、新6军和滇西前线的第11集团军第71军(滇西前线的第71军是宋希濂第11集团军的主力,是首先用美式装备武装起来的12个军之一,下辖87师、88师、新28师,军长为钟彬,副军长是陈明仁。)、预备第2师以及滇东南的第20集团军等约20余万大军。这些军队,由罗、杜与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美国人约瑟夫·史迪威共同指挥,配合英缅军总司令亚历山大所率领的英缅军,抵抗在仰光登陆、向中国云南边境进犯的日军。经过多次战斗,首先是英缅军被打垮,继之是中国军队受到严重损失。北缅山高林密,地理条件极为恶劣,军队在雨季中穿过莽莽原始森林,热湿难当,再加上虫蚊叮咬,传染病流行,官兵们不死于战斗和落伍也会因瘴病困扰而葬身异国他乡。在日军追逐之下,西路史迪威和罗卓英带两个师向北退入印度国境,中路杜聿明率军向北由孟拱、葡萄返回云南,东路也由滇南景栋返回。此次入缅的中国军队共10万,丧生6万,生还者仅4万。日军先头部队第56师团攻占腊戍后,即组成了一个以装甲车为先导并用汽车百余辆载运步兵的快速部队,沿着滇缅公路迅进,经畹町、芒市、龙陵到腾冲。5月5日直抵怒江上游的惠通桥。此时滇西局势危急,昆明也震动了,人心惶惶。当时,日本军队占领中国所有的海口,截断了中国接受国际援华物资的运输路线。对于中国整个抗战来说,只剩下一条滇缅公路还算畅通,能够从国外运来必要的物资。如果这一条路也被截断,中国抗战的困难就更加严重了。当时,71军奉命进驻保山后,当即部署两个师建立江防阵地,坚守三个险要渡口。5月28日,第88师第264团在龙松公路上打击日军,击毙了一个敌军大队长,截获其图囊中敌第56师团的一份作战计划及一张地图,得知敌军第56师团全部集结在腾龙地区,分为腾北、腾冲、龙陵、腊猛(松山)、芒市、新浓六个守备区,其师团部及直属部队驻在芒市,判断其兵力约为1.5——2万人左右。此项文件速交第11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并转呈驻滇参谋团团长林蔚,林蔚立即电告军令部。蒋介石随即于31日下令停止攻击,将主力部队撤回,固守怒江,留置一部分在西岸从事游击。这样,滇缅路上的战争,遂演变成为对峙怒江的局面。这个局势一直相持到1944年5月反攻为止,时达两年,使日军未敢越怒江一步。
一九四四年作为滇西反攻左翼的第11集团军第71军,在钟彬的率领下于5月29日分别从攀枝花渡、毕寨渡各渡口渡江后分南北两路攻击龙陵、松山。松山位于怒江惠通桥西北约6公里处,海拔2260米。滇缅公路由惠通桥向西,环松山过腊猛街,经狭长起伏的冈岭滚龙坡而至龙陵。日军以两年时间在松山腊猛构筑大堡垒群16座,小堡垒群5座,各堡垒间均有隧道直通,还有储备充足的粮服弹药仓库,其工事至为坚固。完整坚固的松山据点与腾冲、龙陵鼎足而立,是日军必守之地。远征军攻击松山是由6月2日怒江东岸的炮击开始的。6月4日,第71军第28师的主力开始向上松林阵地攻击,翌日即占领腊猛及竹子坡,同时切断腊猛与龙陵间的滇缅公路。至此松山守敌与其师团主力之间只能依靠无线电进行联络,此后3个月松山守敌一直处于四面被围的境地。松山之敌凭借坚固的工事顽强抵抗,虽重炮连续命中亦屹然不动。至6月20日,远征军第71军新编第28师已伤亡1600多人。司令长官部急遣总预备队第8军的精锐荣誉第1师赴松山战场,与新编第28师交替进攻。第71军军长钟彬亲临前线坐阵督战,7月4日以后,远征军开始第二次攻势,占领了日军前沿阵地,还有空军配合,松山日军伤亡骤增。但远征军仍未能继续前进。8月初开始,以20天左右时间掘坑道至日军关山阵地之下,使用3吨TNT黄色炸药施行大规模爆破,至此松山日军核心堡垒完全摧毁。9月7日下午,隐匿山林的残敌全部肃清。为时3个多月的松山战役始告结束。
继腾冲、松山攻陷后,龙陵是滇西日军的最后一个重要的堡垒,6月5日开始。71军第87、第88师向龙陵发起攻击。6月10日,远征军先后攻克了镇安街、黄草坝、腾龙桥等,从而切断了龙陵与芒市、松山、腾冲的公路,并一度攻入县城,城内日军仅300余人固守3个据点待援。时连降大雨,空中补给及老百姓的骡马运输都很困难。远征军渡江以来所消耗的弹药未能及时补充,弹药已不足以作战。粮食也几乎告罄,士兵便以芭蕉根、山芋充饥。龙陵日军趁机反攻,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下令71军第88师放弃龙陵附近的阵地向东北撤退12公里到第87师的阵地上,第一次攻占龙陵失利了。日军第56师团长迅速抽调腾冲兵力2000余人,芒市1000余人火速驰援龙陵。第87、第88师在黄坝、香菇岭等地与日激战,及至远征军第8军荣誉第1师及新编第39师赶到,才转入反击。此后远征军各部向前推进,7月25日基本占领龙陵附近各日军据点。第二次攻击龙陵是8月14日,远征军在34架飞机和炮兵配合下对龙陵进行猛烈攻击。日军荻尾少佐在轰炸中毙命。在此次进攻中尤以龙陵县城东南的老东坡战事最为激烈,日军在老东坡有20多个堡垒,其构筑十分坚固。日军使用爆炸性、燃烧性和糜烂性的十多种近距离攻击武器反击。经6个日夜的恶战,16次冲。于8月19日将老东坡日军消灭。远征军71军新28师约有800名官兵阵亡。在远征军攻占的日军阵地里有日军遗尸400多具。9月初,日军2000余人从芒市出发向龙陵扑来,各据点又先后沦入敌手。远征军急调后援部队紧急增援龙陵,稳定战场形势。此后在大垴子坡、南厂又遭到1000余日军的进攻,两地相继失守。9月上旬,远征军第5军第200师从昆明来援,第36师由腾冲向南攻龙陵。第71军经3天3夜血战才将原有阵地一一夺回。当日军第33军向远征军大举进攻时,松山和腾冲两战略要地已被克复,日军预定的对缅北采取守势,对滇西采取攻势的“断作战”行动计划已经失去意义,日军第33军司令官本多政材中将含泪终止“断作战”方案,下令各部停止进攻。10月29日,中国远征军各部在炮兵、空军协同配合下向龙陵守敌发起第三次总攻,11月1日,远征军各攻击部队向中央合围,在300门大炮和美国空军协同下一举攻占日军在城中的核心据点观音寺。次日占据城西制高点,日军残部在远征军三面合围下于11月2日晚沿滇缅路向芒市溃逃。不久,第71军与驻印远征军新6军、新1军在中国畹町和缅甸芒友胜利会师。至此,中国远征军和中国驻印军歼灭了日军第18师团和第56师团的大部分,击溃其第2师团和第33师团,对于日军在缅甸的占领起到了瓦解作用,为英印军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减轻了麦克阿瑟进攻太平洋的侧面压力。中国与海外的通道——中印公路(又称史迪威公路)重被打通。我军在这多次艰苦的战斗中,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1944年11月3日晨远征军收复龙陵。钟彬因“龙陵大捷”获受国民政府最高勋章。
钟彬一九四二年一月任第七十一军军长,一九四四年底任青年军第二○三师师长。一九四五年任青年军第九军军长。一九四六年任国民政府参军作战处中将参军、整编二十六师师长。一九四八年八月任陆军第九训练处处长兼第一○九军军长。一九四九年任川鄂边绥靖公署副主任兼第十四兵团司令官。一九四九年十一月被俘虏。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底在北京景山关押期间跳崖自杀,终年四十九岁。著作有《龙陵会战史》。
钟彬系我马氏祖婆一派,1936年,时任国军第三十六师一0八旅旅长的他率部住长汀,在马氏祖婆墓的原址上重建马氏祖墓,庄严肃穆,雄伟壮丽,可惜毁于“文化革命之乱”。 愚认钟彬将军为我马氏祖婆一派近代最值得大书特书的人物,其忠于国,抗战功著;忠于信仰,杀身成仁;于族思孝,是唯一重修马氏祖墓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