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书罗的由来阅读次数:18085 信息来源: 市方志办 发布时间:2015-01-07
[字体:[url=]大[/url] [url=]中[/url] [url=]小[/url]]
兴宁城西南3里外的福兴锦华村矮岗,有个老屋叫西兴围,其主人是罗庆辉传下的子孙,人们却习惯地称他为“通书罗”,这是有一定来由的。
清朝康熙年间,西兴围出了一个罗庆辉(为罗氏十三世祖,生于清康熙九年,即1670年,卒于乾隆十七年,即1752年)。他赋性聪颖,读过私塾,刻苦好学。其舅父陈铁笔见他悟性较好,为人和善,便教他学习天文知识。但由于他家境贫寒,只好早年随亲友外出谋生,到粤北、江西、湖南、湖北、河南等地经营小本生意,挑着担子去卖杂货。有一天,他在河南信阳卖货时,遇到一位回家省亲的皇室钦天鉴的天象大师(人称造福翁),见罗庆辉年轻精明,谦和温良,得知他有志猎取历学知识,并掌握了不少天文知识,便收为徒弟。这位大师历学造诣精深,学问渊博,对罗庆辉更为偏爱,便介绍他到皇家历法厂(也叫琉璃厂)做工,将历学知识及推算诀窍传授给他,并提供资料。三年后,经这位大师推荐,罗庆辉考入皇室钦天鉴执事。从此,他更加刻苦钻研有关资料,学习研究《七政算学》、 《协记新书》、《历象考成》等著作,并吸取西洋新法,进一步解决了其中的好些疑难奥秘,使他的知识更加丰富,精通了天文、星象、仪度、六壬吉凶及预测之术,天文知识颇有根基。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罗庆辉告病还乡,回到兴宁。他一边养病,一边继续研究推算历法,又把自己平生所学知识传授给儿子。15年后,即雍正二年(1724年),罗庆辉父子开始编纂通书,经过潜心研究推算,编成通书木刻版印制本开始在兴宁民间销售流行。由于书中推算的节气、时日准确,对农事耕作很有好处,因此《罗家通书》深受百姓欢迎,越传越广。但却引起了官府的关注,被诬为“邪书”,不准发行。罗庆辉不服,到县衙据理申诉,阐明《罗家通书》是自己多年研究的成果,决不是什么“邪书”。县官不信,便拿此书与朝廷皇历对照比较,结果几乎一样。
清雍正五年(1727年)7月12日,兴宁知县施智便据理推荐,报钦天鉴审批。钦天鉴接报后,认真审核了《罗家通书》,认为罗庆辉精通历法,所编通书能以皇家资料为依据,结合西洋推算方法,内容丰富、准确,具有独到之处,适于南方使用,能够解决皇家历法每年迟迟不能运送到南方之用,贻误农村生产的问题,于是上奏皇帝。雍正皇帝看了《罗家通书》,起初不信山区小县会有这样的能人,即下旨传罗庆辉入京当面考试。罗庆辉接旨后,日夜兼程赶到京城应考。在雍正皇帝面前,他临场不惧,细心推算,对答如流,一气呵成连过四关。雍正皇帝见他才华出众,品性良好,心中暗喜,说:“罗庆辉你连过四关,确实不错,就看你第五关如何过。”这第五关是要算出当年秋分时,紫金山天文台院中的梧桐树叶会掉多少片?在场的人都为罗庆辉捏了—把汗,怕他算不准。罗庆辉听后,非常镇定,马上屈指推算,过了一会便回答:“掉半片叶。”秋分日,雍正皇帝与钦天鉴的官员亲临紫金山天文台察看。结果,那棵梧桐树上只见有一片树叶向下垂,而没有完全掉下来。雍正皇帝见状,连声说:“奇才,奇才,真是奇才!”于是,雍正皇帝于雍正七年(1729年)恩准《罗家通书》以民书式样流行社会。这是清代皇帝恩准发行的通书,在全国各家通书中占有显赫的地位。
经雍正皇帝恩准后,罗庆辉在兴宁县城金带街设立了总行,随后又在新丰街、兴化街、高兴街、水巷街设立分行。从此,《罗家通书》的发行量不断扩大,名声越传越远,不仅行销全国各省市,而且远销印度尼西亚、日本、马来西亚、泰国、缅甸、美国等国家。在这些国家,凡有华人之地就有《罗家通书》。由于《罗家通书》蜚声海内外,“通书罗”也随之名声远扬,众所皆知,西兴围传下来的子孙逐渐被“通书罗”取代。
转载请注明“转自兴宁市人民政府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