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兴宁有天主教、基督教、佛教,正式受戒和受洗的教徒14500人。其中,天主教有1座教堂,2个活动点,受洗教徒1500人;基督教有4座教堂, 22个活动点,受洗教徒11500人;佛教有7座寺院,受戒教徒1500人。29个镇均有信奉宗教群众。除罗浮、黄肢、黄槐、坪洋、龙北、合水外,其余23个镇均有宗教活动场所。
1981年8月,兴宁宗教事务科成立,1991年改为宗教事务局。在宗教事务部门的行政领导和管理下,兴宁的宗教活动走向了宪法和法律许可的正常轨道,为政治安定、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先后受到国务院、广东省、梅州市宗教部门的肯定和表彰。落实了涉及宗教政策问题的宗教房产17宗,24700平方米。其中,天主教1宗,971平方米;基督教13宗,22799平方米(包括房产8340.5平方米,地产14458.5平方米);佛教3宗,930平方米。对错判的5人落实了政策,撤销了原来的判决。从而调动了宗教界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热情。1985年以来,天主教、基督教、佛教3个教会共发动教徒义务投入劳动日15900多个,捐资14.5万元,修桥17座,修乡道79公里,给五保户、特困户捐款13600元,为改造危房校舍捐款3200元,为残疾人基金会捐款7351.5元。
佛教的神光寺、墨池寺、灵化寺、和山寺等寺庙,以其特有的风景和建筑,接待了成千上万的海内外乡亲,沟通了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基督教和天主教接待了来自美国、德国、瑞士、加拿大、新加坡及港、澳、台等25个国家和地区的朋友109批,508人次。通过宗教界的对外友好交往,引进用于修建寺堂点的捐款人民币23万元、港市266.万元及一批设备。此外,为社会公益福利事业捐赠人民币58.05万元、港币52.8万元,价值12万美元的医疗器械,以及儿童玩具、敬老院设备。
一、天主教
天主教亦称罗马公教。大约在19世纪末(清光绪年问)兴宁开始有人入教,当时没有教堂,要到邻近的蕉岭县过守沾礼、领圣事等。
1858年,法国外方传教会派神甫卫加禄在宁新赤沙岭建立教堂。他任本堂20多年,发展教徒300多人。随后袁秉彝(潮汕人)继任本堂。其问开办了一所德树小学,增设了水口小峰公所、新圩蓝布公所、泥肢寨坑公所,全县教徒增至900人。
1950年以后,天主教停止活动30多年。至80年代,天主教在兴宁重新恢复活动。由于原教堂已面目全非,县政府拨出专款5万元,并划出地皮800多平方米供天主教另建新堂。在神甫黄若尔及教徒陈进泉、李鼎和的倡议下,海内外友好人士资助20多万元,于1988年5月15日建成近千平方米的二层楼的新天主教以堂。同年5月成立了兴宁天主教第一届爱国会,选举陈进泉为主席,黄若尔为本堂神甫,有教徒800多人。1992年10月,成立兴宁天主教第二届爱国会,选举黄若尔神甫为主席兼本堂。在兴城镇、坭陂镇各设有简易活动点:个,教徒人数增至1500多人。有本堂神甫1人,修女1人,选送1名修生到中南神学院进修。
二、基督教
基督教约在19世纪中叶在兴宁开始活动。后曾一度中断。1980年基督教恢复活动。现有教堂4座,简易活动点22个,专职教牧人员:12人,义工49人,受洗礼教徒11500人。1984年12月成立“基督教兴宁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选举卓道培牧师为主任。 1990年6月成立“兴宁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和兴宁县基督教协会”(简称“两会”),选举刘帮杰牧师为“两会”主任。各派分别在星期六和星期天聚会。
兴宁基督教与海外基督教团体和人士联系密切,先后有两批8人被邀出国访问,每年有多批友好宗教团体和个人来参观访问。祖籍坭陂的旅澳门同胞蓝钦文先生起着桥梁作用。蓝先生现任澳门基督教学员传道会长、宣道堂主任牧师、基督教宣道会港澳区区牧、澳门嘉应同乡会副会长、中葡草签联合声明观察员、辽宁省残疾人基金会名誉会长、兴宁政协常委、梅州市海外联谊会理事、兴宁海外联谊会名誉会长等职。蓝先生从1985~1993年底8年多的时间里,为中小学校、幼儿园捐人民币28.6万元及价值121万元港元的物品一批,为医疗卫生单位捐款6000元人民币、2 万港元,并联系引进12万美元和5.6万港元的药品和医疗器械各一批,为敬老院等福利事业单位捐赠港市5.6万元、彩色电视机2台、空调机3台,捐助修公路、造桥款4.35万元人民币。
兴宁基督教的活动场所有建筑物22处, 8520平方米。
兴宁基督教有崇真会、圣灵会、真那稣会、安息日会、小群派5个派别。
三、佛 教
北宋时,兴宁已建有佛教寺庙,相传是由粤北南华寺六祖慧能的弟子临济传入的。后来梅县阴那山灵光寺惭愧祖师的传人也来兴宁传播佛教。故在明朝兴建的宝成寺里(兴城镇大新街与老街之间,现已废),既有六租慧能的供堂,也有惭愧祖师的供堂。明朝成化年问,石马的何南凤创立禅宗临济派横!山堂,编著了一部客家方言的《横山堂》佛经,独成一个新流派。这一流派流传甚广,在广东、广西、江西、福建及泰国、印度尼西亚都有门徒。在泰国,创建100多年的曼谷北柳龙福寺,六传住持是祖籍兴宁黄陂的彰慈大师(俗名石善光),现已七传至释提尊。始建于1058年的神光寺,其背后靠山的挡土墙上至今还保留有禅宗一花五叶的古迹标志及施田碑一块。1945年6月,曲江县南华寺派人来兴宁帮助成立仲国佛教广东分会兴宁支会”,选举释常静为会长,有会员100余人,始有全县性的佛教组织。1949年1月,兴宁有寺庙100 余座,但大部分因年久失修而破烂,不少僧尼还俗或迁往另(处。后来,部分寺庙改为学校、工厂,有的塌废,至1958年存者甚少。
1978年以后,落实了宗教政策,海内外友好人士慷慨解囊,修复了神光山神光寺、墨池寺、鸡鸣山灵化寺、和山岩和山寺、龙母蟑龙西寺及二与寺、合江寺等寺庙,其中神光寺由彰慈大师筹集资金兴建。彰慈大师9岁亡母,14岁到梅县灵光寺出家为憎,拜金庆和尚为师,取法名彰慈,属禅宗:临济派横山堂。彰慈出家后,曾到神光寺住了半年多,与神光寺结下了“缘”。19岁时,彰慈受泰国华侨邀请,前往泰国甘露寺与高僧法文和尚同住,受法文和尚指点,勤于礼佛,功课不辍,悉心潜研佛典,并再访名师,受博学诸经、戒行严谨的善净上师传戒。其时华人创立之龙福寺,自五住持常义大师圆寂后,彰慈便被委为该寺助理委员,后任正式住持。1986年,兴宁神光山开辟为旅游区,彰慈大师带头捐出资金5。万元,作为首期神光寺大雄宝殿的建设资金。在其带动下,泰国侨领黄清林先生等7位华侨共捐港市210万元,旅印尼华侨曾沐彬先生等4位华侨捐港市100多万元,支持重建占地110多亩、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的神光寺。
1989年,兴宁佛教协会成立,选举释远照(张俊贤,兴宁新圩人,13岁出家普陀山寺)为会长,释斯香为副会长。释远照老法师圆寂后, 1992年11月,选举释斯香为第二届理事会会长。现在寺僧尼有19人,三皈依教徒1500余人。
四、其 他
1.道教
从福建福州古田传入兴宁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明末,道教在兴宁相当兴旺。20世纪30~40年代,在城镇坝尾桥、泥肢、合水等地,还有少数道教官、观,并住有少量道士、道姑。至50年代,老道士、老道姑死亡,年轻道土、道姑还俗,道教不复存在。少数还俗道士的子孙,将道教做道场时的技艺如“杯花”、“棍花”等留传民间。
2.民间信仰
兴宁民间信仰很多,比较有名的有石古大王、鸟仙祖师、白鹤仙师、王母娘娘、万仔仙娘、药王仙师、文武二帝等。据1991年调查统计,民间自发建起、自称属佛教寺庙的有108座。这些寺庙自称是正统的“佛教”,但往往儒、释、道兼有,并根据自己的意愿或要求,设立崇拜偶像,大部分被巫婆、神汉所操纵,是封建迷信活动场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