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找回密码     

查看: 5233|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多地新城遭业主抛弃成为空城 房地产泡沫蔓延

[复制链接]

13

主题

226

帖子

279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9/3 16: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区建成五年 入住不足三成多地新城遭业主抛弃成为空城 房地产泡沫蔓延

核心阅读

  近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城市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热衷于造“新城”,动辄规划数十平方公里的新区、新城。不可否认,城镇化进程使更多人享受到城市生活的便利。然而,由于缺乏合理规划,不少“新城”成为“空城”。房地产泡沫蔓延的风险、土地资源浪费的阴影、过分依赖土地财政的隐忧,也渐渐浮现。

  “一线海景”、“拎包入住”……8月28日,记者在某海滨小镇看到,东西长达21.3公里的滨海大道靠山一侧,已经开发建设了200多个楼盘。虽然天气闷热,却没有海滨度假区的人流和喧哗。

  记者走进某小区,发现小区内的棋牌室、蛋糕店、理发店全部大门紧闭,唯一营业的商铺是一家房屋中介公司。一位工作人员说,这个拥有5000余套住宅的小区现在入住率不足20%。邻近小区的一位居民也反映,即便在旺季,他居住的小区入住率也不过三成,“住了几年一直没有集中供暖,因为秋冬季节连20%的入住率都无法达到。”

  空置率高,配套设施不齐全,业主纷纷抛弃新城

  在东部一省份的某县,记者了解到,新城5平方公里的建成区内,居住人口仅三四万;建成5年的住宅区,入住率不到三成;建成8年的商业街上,店铺大门紧闭。一位干部告诉记者,去年该县成立了新城繁荣办公室,“就为了解决人气问题”。

  空置率高的同时,还有很多业主准备抛弃新城。

  在某海滨小镇,地产中介小徐告诉记者,小镇海景地产过度开发,房价上涨十分缓慢。这两年,不少炒房客大量甩房;而一些购置住宅用于养老、度假的业主,也因配套设施不齐全选择抛房。

  类似情况,也发生在北方一个号称“中国第一生态城”的新区。“我多少钱买的多少钱卖给你,只要不赔钱就行。”几年前在生态城买了房子的曹女士说:“买这房子后悔死了,附近什么配套设施也没有,想卖也卖不掉。”

  这座生态城总体规划80平方公里,拟打造成世界一流的生态宜居城市。然而,8月28日,记者在这里看到,一片尚未建成的别墅区早已停工,铁栅栏锈迹斑斑,建材凌乱地堆放在地,规划中2010年建成学校、医院的目标毫无眉目。

  一位和生态城有业务往来的银行工作人员说:“地方政府的如意算盘打错了,生态城周边是填海吹沙造的地,地方政府以为把地造出来,就可以卖大价钱了。但没想到根本没有人来生活,结果花巨资造了个无人岛。”


 新城建设严重依赖土地财政,GDP导向催生“造城”热情  新城建设往往耗资巨大,那么,巨额资金从哪里来呢?  记者了解到,新城建设中,卖地建城成为一种常见的开发模式。卖地获得土地出让金;银行贷款,抵押靠土地;融资、还债也靠土地——一切都来自土地。  以某县为例,新城于2005年启动建设,规划面积14平方公里,除此之外,还有一个2.97平方公里的片区是通过围填海建造的,计划投入16亿元。该项目2011年报批,2012年开工建设,至今都是政府在投资。  该县一位干部告诉记者,当地为新城筹措建设资金,主要通过由一家国资公司融资,建设基础设施,然后出售土地递次开发的方式。  “比如说,我们老城区政府大楼的土地值100万一亩,而新城只有40万每亩,那么通过置换就可以解决盖楼资金不足的问题。”那块围填海的片区,“整个人工岛占地4500亩,如果能有3000亩土地出售,按100万元一亩的价格计算,将来光土地收益就可达30亿元,资金应该不成问题。”对于未来的收益,当地干部很有信心。  为了建设新城,不少地方不惜承担债务。专家分析说,地方利益和以GDP为导向的发展思路是“造城”的重要动机:借新城建设推动土地升值,地方政府获得高额土地出让金;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带动投资,拉动GDP增长,也是漂亮的政绩。  “你当市长,建了项目大家都看得到,花了多少钱或者欠了多少钱,一般没人追究。”一位专家直言:“前任市长建项目,配套设施还没建人就调走了,继任市长不愿管,只管上新项目。新城越建越大,配套却不完善,就更发展不起来。”  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资深研究员王梅说,对地方官员来说,建新城的资金来自财政收入、银行贷款等,不是自己的钱;而且现在出口低迷,消费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有大的增长,投资拉动GDP增长的作用比较关键,所以地方政府对投资的冲动就更大一些。至于决策方面,一些政府官员不懂投资,项目不经过科学论证就上马,造就了不少“拍脑袋”的新城、新区。  透支经济发展潜力,地方政府债务高企,房地产泡沫蔓延  “造城”,在一些地方如火如荼地进行。但上述种种迹象表明,“造城”并没有给很多地方带来预期的繁荣。  有地方干部告诉记者,“造城”资金严重依赖土地财政,但新城建成数年,工商业发展不起来,居民区入住率又低,资金无法回流,地方压力极大。  “这很让人担忧”,王梅说,城市大小应取决于有没有规模效应。现在很多地方建的新城,既没有足够的人口聚集效应,也没有交通枢纽或者产业支撑,“在没有合理动态需求的前提下,为了建设而建设,很多是面子工程,造成投资无效、资源浪费,透支了经济发展的潜力,地方政府债务高企。”  审计署日前公布的审计结果显示,随着土地出让收入增幅下降,地方偿债压力也在加大。2012年底,4个省本级、17个省会城市以土地出让收入为偿债来源的债务需偿还本息2315亿元,为当年可支配土地出让收入的1.25倍。  房地产泡沫蔓延的隐忧也已浮现。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些三、四线城市建设虽然投资巨大,但产业空心,市场需求不足,只能留下大量烂尾项目。  “部分三线城市和四线城市、县城再按这样的模式发展房地产,恐怕在扩张到一定程度时会导致崩盘。”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说。  “新城建设其实有很成功的例子,比如上海的浦东”,王梅说,关键在于要科学论证。一些中西部城市,三、四线城市都是人口流出的地方,“这些地方再建一个新城,不是浪费吗?”  卖地建房的开发模式,加上规划缺失、供过于求、配套不足,除了催生房地产泡沫,加重地方对土地财政的依赖,还消耗着有限的土地资源,“上届政府卖下届政府的地”的现象在一些地方非常突出。此外,一位专家指出,部分地方政府将城镇化看成一次圈地“良机”,以新城建设的名义,将大量农业用地划为建设用地,造成土地使用效率下降,侵占耕地、侵害农民利益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盲目“造城”脱离了城镇化本意,新城建设应回归以人为本  记者注意到,不少地方在建造新城时,都有意无意地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契机,将城镇化简单理解成圈地、盖楼、“造城”。采访中,多位专家指出,这种做法绝不是城镇化的本意。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中央也多次强调,城镇化要放在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发展视野中来谋划。  “城镇化的问题核心是改革,而不是投资。”李铁说,要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注重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的转变,从粗放扩张型发展向资源集约型发展转变,要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与其造新城,不如把现有的城市变得更好,”王梅认为,很多地方应该考虑的是提高现有城市的质量和承载能力,增加其规模效应,而不是去摊大饼。  至于新城建设,同样要回到以人为本的道路上来,与产业规划相结合,综合考虑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  王梅认为,遏制不理性的新城建设,首先要有透明的决策机制和监督机制,让土地资源的开发受到监督。其次,要改变官员提拔时以GDP为主要考核目标的问题,政府的绩效应成为考核的核心。此外,要提高官员的执政能力,特别是选择、监控和管理项目的能力。“新城需不需要建,建多大?建的标准要多高?都要经过充分、细致的调研论证。”  城镇化不是盲目“造城”。记者采访过程中,多位专家提醒,“贪大求快、盲目‘造城’之风有可能造成巨大的浪费和风险,需要及时加以遏制。”


8

主题

598

帖子

789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6
发表于 2013/9/4 18:56 | 只看该作者

11

主题

1247

帖子

173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4Rank: 4Rank: 4Rank: 4

5
发表于 2013/9/4 00:00 | 只看该作者

4

主题

133

帖子

258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4
发表于 2013/9/3 22:56 | 只看该作者
所谓的
刚性需求,全是广告。
中国总人口的53%在城镇,则相对应的应该有47%的人口在农村。但农村的实际情况并不是如此,无论是在中国的哪个地区,几乎所有的农村青年都已经离开农村进入城市,仍然流在农村的主要是老人和孩子,还有生理上有残疾的人。
简言之,老、弱、病、残流在农村,而年轻的劳动力几乎全部进入了城镇。尽管这些年轻人并非完全离开的农村,但他们大多数已经不再从事农业生产,即使还从事农业生产的,农业收入已经不占主导。笔者的这些观察与统计数据存在很大的差异,是否正确值得关注。
从数量上看,依然留守在农村的老、弱、病、残占全部人口的比例应该在30%左右,不会超过35%。依此估计,当前的城镇常住人口比率应该占总人口的65%-70%,远高于当前的统计数据。
官方的人口统计数据为什么会低估城镇化人口的比例?这是需要认真分析的问题。作为地方政府官员,人口基数扩大则意味着各项人均的经济指标会降低,不利于其政绩考核,因此,城市常住人口被低估是符合情理的。客观而论,人口频繁流动也的确给人口统计带来相当的难度。
如果笔者的估计符合实际情况,则意味着中国的人口城镇化过程已经基本结束,将城镇化当作未来经济增长动力的期盼可能要落空。
不仅如此,中国未来还会出现逆城市化的现象。从农民工的年龄结构看,第一批农民工大多数是60后和70后,他们是新中国第一个人口高峰期的产物,这批的人的童年是在农村度过的,生活十分艰苦,有些人在农村还从事过繁重的体力劳动,他们向往城市生活,对环境的忍耐限度非常高,吃苦耐劳是他们共同的特点。
当这批农民工放下简单的农机具,进入城市的工厂与现代化的机器结合后,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创造了惊人的生产力。让中国迅速成为世界工厂正是这批人的巨大贡献。
但60后与70后这批人现在已经人到中年,很快将进入年老体衰阶段,继续在城市打拼越来越困难,而城市并没有因为他们曾经的贡献而给他们提供相应的养老保障,他们将被迫返回农村,继续从事农业劳动。
近期中国发改委官员就从涪陵榨菜的销售走势上看出,中国农民工回流趋势明显: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官员发现,涪陵榨菜在华南地区销售份额由2007年的49%、2008年的48%、2009年的47.58%、2010年的38.50%下滑到2011年的29.99%,从占半壁江山滑落到30%以下。
这个数据表明,华南地区人口流出速度非常快。涪陵榨菜集团广州办事处的主任郑先生也证实了这一现象,回流人口对于华南大区的销售影响很大。
他说,八年来,广东地区市场份额明显在下降。从增速上来讲,2011年当年华中、中原、西北地区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45%-57%不等,而华南地区仅有1.28%的增长。上述现象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今后几年也许不是城镇化加速,而很可能是逆城镇化。
城市化意味着生产力的提高,那么,逆城市化就意味着生产力的降低。新一届中央领导显然已经看到这个问题,提出了要“人的城市化”,希望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把农民工真正转化为城市市民。
笔者认为,住房、医疗、养老等保障做起来太复杂,可以从教育着手,首先给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只有这样才能让下一代农民工有望成为真正的市民。如果这一点都难以做到,人的城市化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7

主题

212

帖子

443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3
发表于 2013/9/3 22:31 | 只看该作者

0

主题

320

帖子

382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2
发表于 2013/9/3 19:45 | 只看该作者
期待房价跌是不现实的。未来刚性需求会较长期的存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兴宁A8 ( 粤ICP备08126561号-15 粤公网安备44140202000139号)  

GMT+8, 2024/10/9 07:24

© 兴宁A8

手机绑定 兴宁A8支持手机、电脑、平板一站式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