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找回密码     

查看: 553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具有显著特牲的汉族民系—客家 ——兼谈兴宁客家风俗

[复制链接]

16

主题

17

帖子

30

积分

见习会员

Rank: 2Rank: 2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2/2 12: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具有显著特牲的汉族民系—客家
——兼谈兴宁客家风俗
(此文是数年前本人博客一篇博文)
古雨
(兴宁文峰塔:广东兴宁文峰塔位于兴宁市宁新街道办事处文星村长陂岭,建于1814年。1980年,兴宁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兴宁的著名文物古迹之一。相传在光绪年间,“科举”风行,当地学子累试不第,认为是文塔底小,风水欠佳。为扭转败风,那些学子集资筑了这座塔,取名文峰塔。)(插图)
悠悠的历史长河,灿烂的中国文明,孕育了客家这支优秀的汉民族支系。客家先民原是中原汉人,辗转南迁,先后扩展到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湖南、台湾等省以及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世界上已拥有1亿多的客家人。客家人对他们所在地区的经济和文化,都有巨大的影响。他们在辗转迁徙、拓荒创业的过程中,形成了闻名于世的“客家文化”和“客家精神”,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灿烂光辉。
一、客家源流
客家是一个具有显著特牲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中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客家人的血缘是汉族,客家先人是南迁的汉民。客家人经历了“五次大迁徙”:第一次迁移,晋代“五胡乱华”中原汉民向南播迁,避难的汉民在赣北、赣中南部定居下来。第二次迁移,东晋南迁移民又向赣南、浙东、闽西南迁移,远的已达广东韶、惠等地。第三次迁移,南高宗时期客家人再次迁移,流入广东省东部北部,即现在的兴、梅地区,后成为客家中心。第四次迁移,清康乾嘉之际(公元1700-1800年),客家人向四川、广东沿海地区及台湾迁移,这是客家迁移运动的第四时期。第五次迁移,清同治六年开始,向广东西部、广西海南迁移。客家迁移最具影响的是“第三次”,在兴、梅地区形成客家民系的中心。“第四、五次”的迁移特点:“北回”即回迁到闽粤赣以北地区;“西进”向广西、四川进军;“南渡”即渡海至海南岛、香港、澳门、台湾以及东南亚和世界各地。经过千年大迁徙,客家人把中原汉族文化和当地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汉族民系之一的独特的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
二、客家地域
客家“基地”是闽粤赣地区。客家人在闽粤赣地区诞生、成长、繁衍。它是客家人的祖地,客家文化的宝地,也是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地。
客家“腹地”以梅州为中心的地区,它包括兴宁市、梅县、五华县、平远县、蕉岭县、大埔县、丰顺县、紫金县、龙川县、河源市、连平县、新丰县、和平县、东莞市(部分地区)、惠州市、博罗县、宝安县等20多个市县。这些地区的语言、文化、风俗民情等都与梅州相同:讲客家话;住围龙屋;客家意识浓;客家女是生产劳动主力军;饮食口味偏于“浓重”,“咸、肥、香”,而且带有北方饮食习惯,具有鲜明的客家特征。
客家“客都”梅州(包括兴宁市、梅县、五华县、平远县、大埔县、蕉岭县、丰顺县),全市520多万人,都讲客家话,是纯客区。梅州地处客家地区中心,客家人流布全世界,都承认客家基地的中心在梅州。梅州拥有最具有典型意义的客家文化;现代经济文化后来居上、比其它客家地区发达,是“文化之乡”;外迁人口多,祖籍梅州的港澳台及华侨同胞有400多万人,他们都称梅州为“客都”。
三、客家精神
“客家精神”主要是勇于开拓、艰苦创业、勤俭质朴、革命进取、爱国爱乡、诚挚团结、敬祖睦宗、尊师重教、纯朴正直、热情好客、刻苦耐劳、发愤图强、继往开来、性刚毅、重道德、守礼节、讲信义等客家品格和客家精神。
四、兴宁客家风俗
客家人的风俗习惯,内容非常广泛。客家风俗大部分属于整个汉民族的风俗。风俗是一个民族在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经常重复出现的行为方式。它流行于民间,表现人们自觉的喜好、风气、习俗和禁忌等,为大众所自觉传承。习俗是一面镜子,是一个万花筒,是一部社会生活的活教材。汉族的文化历史悠久,风俗源远流长。客家传统风俗,大都是唐宋时期中原地区移民带来的,客家人在长期历史发展中,融合和同化了客居地其他民族的良好风俗,形成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客家风俗。
客家风俗具有凝聚力,客家作为汉族的一支民系,是如何凝聚而成?客家风俗的凝聚力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尽管它是丰富多彩、千变万化,还具有地域性,但是客家风俗的内容同汉民族风俗具有一致性,例如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元宵节吃汤园。客家风俗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下面着重谈谈广东兴宁客家风俗。
(1)赏灯∶客家话“灯”和“丁”同音,凡添新丁(生男孩)的家庭,要在第二年元宵节悬挂灯笼,以贺添丁,叫“赏灯”。赏灯时往祖屋、祠堂里挂灯笼,送香火供奉祖先,祈求福荫新丁。赏灯日期,各地不一。兴宁“赏灯”通常在正月初九至十六,各地各姓不同。把时间错开,以便互相祝贺,及方便家庭成员要提前出远门或延误归期而提前或推迟赏灯。赏灯用的灯笼(称为花灯)各具特色,各显心灵手巧,有简有繁,而兴宁则讲究灯色灯艺,有的更精工细作、点燃灯后内层旋转的“走马灯”。兴宁客家人对元霄赏灯非常重视,设宴款待亲朋好友,出外的人都设法回来参加,“赏灯”成为兴宁地区的一个重要节日。(插图)
(2)好客:客家人好客从许多方面表现出来。过门便是客,;客人越多越体面,所谓不愁人客多,只怕无人客,亲朋满座显得体面;有客来临,出门相迎,宁可平日节衣缩食,也要尽己所有款待人客;一家有客四邻敬,谁家有客来,四邻都会过门问候;一心想人客喝醉,热情款待人客吃好吃醉,人客醉了主人更高兴;客家人好客是一种习俗,或许是客家人长期漂泊而形成的。
(3)等路:客家人多礼好客,探亲访友总是要带点小礼物如糖果、糕点、水果、土特产品以及自制的风味小吃等,叫做“等路”,也叫“手信”,常常作为“礼物”的代名词。“等路”这个词很是生动形象。兴宁客家人讲究出门迎客,有人客要来或亲人归来,一家老小便出门等路,这时拿出一点“等路”分给接客老小,皆大欢喜,倍添温馨。
(4)“车”鸡臂:兴宁客家人逢年过节走亲访友,如果对方是长辈,或家中有老人,带去礼物必然要有“鸡臂”(煮熟的白切鸡腿)。“车鸡臂”给尊长、老人,有“孝敬”、“奉献”的意思。它既反映客家人好客多礼的习俗,也反映客家人昔日生活水平普遍偏低。此外,客家人吃鸡时习惯给家中老人和小孩留鸡臂,因此“车鸡臂”就表示为尊老爱幼的习俗。现在生活水平提高,鸡臂逐渐被其他礼物代替。
(5)结缘∶中华民族是很讲缘分的。“结缘”就是通过主观努力去搞好人际关系的行为。例如兴宁客家人办喜事,除宴请亲朋外,对左邻右舍的非亲非故,也要送点糖果糕点联络感情。又如生了孩子,也要给邻居送红蛋、喝红酒,表示这个孩子与村里人“结缘”了。结缘大概与客家人的迁徙生活有关。客家人几经迁徙,与许许多多新的邻居相处,从和睦之甜与交恶之苦中,悟出“结缘” 的生活哲理。
(6)孔明灯∶兴宁客家人在元霄、中秋夜放“孔明灯”的习俗。“孔明灯” 是最原始的热气球,闪耀着民族智慧的光辉,是一种古老的体育游戏。“孔明灯”用竹扎纸糊而成,简形或降落伞形,下面用铁线做架放油灯,点燃后热空气的张力使灯升空,随风飘升得很高很远。民间传说“孔明灯” 是诸葛亮(孔明)发明的,后人为纪念他而放,故以此命名。放“孔明灯”也有使小孩子聪明成长的寓意。
(7)春节:客家风俗认为春节才是真正过年,庆贺新岁来临特别隆重和热闹。兴宁客家人将春节分为三个阶段;从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界至除夕为准备阶段,从大年初一至年初五为过年阶段,从年初六至元宵节为闹元阶段。兴宁客家人有“入年界”习俗,入年界后积极筹备年料,磨豆腐、蒸年糕、做红酒、打鱼圆、采购年货、擦冼家俱被帐、互送年礼,送旧迎新。除夕晚上合家团聚食年饭,守岁迎新春。年初一开大门放鞭炮,在爆竹声中迎新年,拜年祝福舞龙灯、舞狮等游乐活动丰富多彩。由年初九开始的赏灯闹元宵更是热闹非常。
(8)围龙屋:围龙屋是客家地区(兴宁、梅县等地较普遍)具有传统特色的住宅建筑,屋宇结构严谨、宽敞明亮,有如青龙盘踞,气宇轩昂;浑厚朴实,乡土味浓。围龙屋被中外建筑学界誉为“中国五大民居建筑特色之一”。 据载兴宁市目前保存较好特色古民居有4000多座,而且绝大部分都是围龙屋。兴宁真可称为围龙屋博物馆。兴宁市人民政府于2009年评选出十大古民居和135座特色古民居,并将这些“围龙屋”作为市文物单位加以保护。
围龙屋由主屋、侧屋、围屋、门坪、门塘、斗门等部分组成。主屋分上中下三堂:上堂设一大厅,是祈宗拜袓地方;中堂的厅最大,是喜庆宴饮之地;下堂有一较小的厅,它与屋的正大门相连;三堂左右对称大房若间,上中下三堂的厅房连接,厅前是大排水池,称“天井”,还有长廊横通侧屋。侧屋列居主屋两旁,平行对称,每列侧屋都有若干大房,有大门进出,侧屋前也有“天井”。围屋呈半圆形,两头与侧屋后部相连,围屋的规模与侧屋相关,侧屋多,围屋规模也大,大围龙屋仅围屋就有几十间大房。围屋前有大块半圆形空地,用火砖或石块斜铺,作晒台或花圃,称“花头脑”。门坪在大门口,面积很大,用石灰混凝土或青石板铺成,供生产(如晒谷)、集会、游乐等之用。门坪边缘砌有围墙,称“照墙”。门坪正下方挖有池塘,池塘大小以围龙屋规模而定,也呈半圆形,池塘也称“门塘”。门坪的两侧,各建塔式房子,配有坚固门窗,作迎客和瞭望之用。“门塘”前有“斗门”,是围龙屋的点睛之笔。客家人一般都在围龙屋左右两侧和屋后种植竹木绿化。
围龙屋集建筑学与美学一身,其结构相当合理,主、侧屋相依相成条块整齐划一;屋顶瓦面斜度适中,既使排水流畅,又使房内光亮;屋脊平直、头尾用彩陶砌成龙虎状,栩栩如生;屋檐椽木描红绘绿,雕花逼真,白瓷鲤鱼作出水口,造形别致;斗楼顶端高耸,与屋脊相映交辉。另外,屋宇对称美与曲线美突出,以主屋为中心,四平八稳,围屋、门塘弧度自然,合抱成趣,和谐协调,屋舎四周遍种竹木,园林美充分表现。方正的主屋,半圆的“门塘”和“花头脑”,寓意于“天圆四方”,将整座屋宇喻为小宇宙,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围龙屋是客家人为中华民族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插图)
(9)重教育:客家地区崇尚文化,重视教育,以兴学为乐,以读书为本,以知识为本,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兴宁客家人几乎所有的家庭都支持子女读书。即使生活难以为继的家庭,也要让子女上学读书。各家族都很重视兴学育才,办好本族子弟教育,视为本族兴旺发达的大业。村里不管谁家子弟,出了秀才、举人、进士(古代),考上大学,视为全村的荣耀,而且采取各种办法资助和奖励学生读书。华侨、港澳同胞在家乡兴办社会公益、慈善事业,最愿意资助的便是教育。捐资兴学反映客家人热爱桑梓和崇文尚学的好传统,好风气。据不完全统计,兴宁籍院士5人,大学校长45人,专家教授3000多人,博士生导师60多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200多人,成为大学校长之乡,今日的文化之乡。文峰塔像一支巨大的毛笔在兴宁大地上书写文章,至今仍是兴宁崇文重教精神的见证和当地读书人的骄傲。
(10)客家山歌∶客家山歌是中国民歌中最为浓情、放达、卓越的歌种。其传播面广,影响极大,中国民歌最华彩的乐段,就是客家山歌。凡有客家人聚居的地方,就有客家山歌。它清丽、爽朗、隽永、哀顽感艳、染有岁月的风霜,却不失青春活力,这是客家山歌魅力所在,生命力所在。
客家先民从北方南迁,带来中原文化,其中包括民间音乐。客家山歌的根在中原。客家山歌的形态包括本体山歌;山歌号子,如“噢嗨依溜,有好山歌你溜等来,唷嗨。”;加头续尾山歌,如“喔喂!哎嗒!岿美山是高又高,啊,花山坑啊花哟多啊。”;叠字山歌和叠句山歌,如“久无行船忘记河,久无莳田忘记禾,久无读书忘记字,久无唱歌忘记歌。”;尾驳尾山歌,如“约崖唱歌崖就来,放开喉咙打呵嗨,等崖阿哥先帯唱,阿妹接着好豋台。阿妹接着好豋台,无奈妹子冇口才,昨晡食哩油炒饭,声麻声湿唱唔来。”;问答式山歌;绝气山歌等。客家山歌的内容:有反映劳动生活的,如“因为无食挑盐担,一身汉水变成盐,早知身上有盐出,唔当空手慢慢行。”有反映爱情生活的,它在客家山歌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极富特色的客家情歌。客家情歌是我国南方艺术宝藏一颗硕大而珍贵的钻石。它深沉的情思,大胆的披露,热烈的追求,美好的愿望,都以劳动者的本色相见毫无虚饰和娇情。它浓烈的泥土气息,鲜艳的山区色彩和圆熟的比兴、双关,构成了客家山歌实出的艺术特色。例如“入山看见藤缠树,出山看见树缠藤,树死藤生缠到死,藤死树生死也缠。”;“你爱交情只管交,切莫交到半中腰,洗衫就爱长流水,晒衫就爱长竹篙。”;“大路荡荡起白沙,劝郎早去早回家,路上野花你莫采,家中还有牡丹花。”还有反映妇女生活、唱山歌活动等内容的。客家人唱山歌,爱山歌,客家山歌是客家的一颗明珠 。
五、客家妇女
客家妇女在中国,可说是最吃苦耐劳,最自重自立,于家庭、于社会都最有贡献,是最足令人敬佩的妇女。在家庭,客家妇女里外一把手,生活一肩挑。客家女从家庭手工业生产到户外劳动生产,所谓“家头窖尾”、“灶头锅尾” 、“针头线尾” 、“田头地尾” ,样样皆能,真是里外一把手。客家女很多是生产能手,“巾帼不让须眉” ,她们有一双劳动的巧手和一副铁肩膀。客家女是家庭的重心,家庭的巩固,子女的教育,男人的事业,客家女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要做乖细妹,莫做懒尸嫲”,是客家女的一条人生哲理。客家女的勤劳从幼年就开始培养,榄弟妹、看鸡鸭、掌牛羊、烧灶火、洗衫裤、等活都能干。客家妇女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在汉族妇女中仅有的,她们承担着家务和农业生产的双重任务。在社会,客家女显得从容、大方、得体,汉族妇女的“闺秀”气较少,劳动使她们迈出闺门,抛头露面,进行种种社会交往,养成这种品质。但是,客家女的“大方”,有别于“开放”、“豪放”,在男女关系方面是很严谨的,表现温顺柔情,典型的东方女性。客家女天性爱美,但不喜欢打扮得很花俏,喜欢保持自然美。她们的思想不封闭,不保守,“唔爱脂粉爱书香”,读书识字的妇女较普遍,出口成歌,爱唱山歌,擅唱山歌,而且能文能武,出类拔萃妇女不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兴宁A8 ( 粤ICP备17110913号 粤公网安备44140202000139号)  

GMT+8, 2024/12/12 07:24

© 兴宁A8

手机绑定 兴宁A8支持手机、电脑、平板一站式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