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找回密码     

查看: 364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解读BB对玩具的"占有欲"

[复制链接]

8776

主题

9753

帖子

1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Rank: 6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2/10 09: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当父母领孩子去做客,或是同事亲友领孩子来访,小孩子在一起玩非常高兴,但常会发生争抢玩具这类不愉快的事,尤其是2岁左右的孩子,在一起玩耍时,常常不打招呼,就抱走对方的东西。反之,他们却从不肯大方地交出一件他们拥有的东西,他们死抱住不肯放手或是互相用力撕打,抓挠对方,以维护自己占有的权利。一旦不能战胜对方,东西被抢走,他们会放声大哭,寻求支援。这种现象,在一岁前或三岁后的孩子们身上,表现都不如此强烈,这和儿童的活动方式,自我意识发展的水平有密切关系。

1岁前的孩子,基本上是个体活动。他和其他孩子交往时,也会发生不打招呼,互相拿对方的玩具的现象,但“矛盾”一般不会激化。有时,孩子甚至会自动将玩具扔掉,或者递给别人。当然,如果他吃奶时,奶瓶被抢走,他会大喊大叫,这在双胞胎之间常发生打闹,因为没奶吃会“危及”他的生存。

3岁后的孩子,自我意识已有一定发展,不仅意识到自己独立存在,意识到自己的力量,已能清楚地区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而且头脑中有了物主代词“你的”、“我的”、“他的”的概念。这时,其占有欲方面的表现,不象2岁左右的孩子那样突出。

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活动的发展和语言的发展。就活动的发展看,3岁前儿童主要是个体活动,3岁儿童有一种强烈地要求相互交往的愿望,儿童也产生了为了群体活动的需要,玩具,物品也需要相互交换的愿望,群体活动增多。为了群体活动的需要,玩具、物品也需要相互交换,例如,玩皮球,你扔过来,我扔过去,不论皮球属于谁,在玩的过程中,皮球必须在两人之间交往,如果一个人死抱住不放,就玩不成。

孩子本身的交往的活动,促进了孩子对物的交往的必然性认识。另一方面,就语言发展看,这时孩子不仅掌握了“我的”和“我”,同时也掌握了“你的”、“你”和“他”等。当孩子仅仅意识到自己的力量和独立存在,仅仅懂得“我的”含义的时候,他们自然会认为“我的”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但是,当孩子不仅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力量,而且意识到别人的存在和力量,同时,懂得在“我”之外,尚有“你”和“他”,情况就大不相同。他逐渐意识到“我的”是“我的”,“你的”是“你的”这个现实。这时,抢夺玩具的现象就会减少。

2岁左右的孩子,偶尔抢夺了别的孩子的玩具,或不肯拿玩具给别的小朋友玩,也不必担心。这并非“强盗”行为。随着他的知识经验的增长,交往愿望的日益强烈,语言的发展等,他会自行克服这种毛病。如果孩子经常抢夺别的小朋友的玩具,则需要父母适当注意。可以让他多与稍大于他的孩子在一起玩,较大的孩子懂得如何保卫自己的权利;制止他的抢夺行为。反之,如果孩子的玩具经常被别的小朋友抢走,孩子无力保护自己,父母则应避免让他和较大的孩子在一起,并设法引导他,在和小朋友相处时,大胆些,泼辣些。

2岁左右的孩子,常常不情愿把玩具给别的小朋友玩,这是正常的心理。当其他小朋友想玩他的某个玩具时(尤其是他正在玩的玩具),父母不应强制他“礼让”给别人。如果每次你都要他不情愿地礼让,孩子会觉得,不仅小朋友,连大人,包括自己的父母都想抢走他的东西,这会促使他占有欲更强。正确的方法是引导他愿意和别的小朋友玩,从中再想一些可以让他们分享玩具的玩法。

例如:一辆小汽车,两个小朋友对开;一辆三轮车,一个骑,一个推,达到分享的目的。尤其,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学会分享尤其重要。在家中,家长就要培养孩子从小习惯和别人平等生活。例如:吃粮果或点心,父母就要有意识地人人分到,不能光让孩子一人享用。有好吃的点心,新的小人书,父母也要鼓励孩子拿出去和小伙伴一起吃,一起看。使孩子顺利渡过这一时期,朝正常的方向发展。因此,只要教育得法,一山是能容二虎的。

11

主题

385

帖子

543

积分

初级会员

Rank: 3Rank: 3Rank: 3

2
发表于 2011/12/13 21:29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兴宁A8 ( 粤ICP备17110913号 粤公网安备44140202000139号)  

GMT+8, 2025/1/1 22:14

© 兴宁A8

手机绑定 兴宁A8支持手机、电脑、平板一站式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