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记者:请问盛司长,从目前看,中国经济二季度的经济增长继续回落,原因是什么?您怎么看待这种回落?谢谢。 盛来运:谢谢你的提问。对上半年的经济形势,我想大家都很关注。对上半年的经济运行情况,我想用三句话来概括,即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结构调整稳中有进、转型升级稳中提质。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增长比较平稳。一季度GDP增长7.7%,上半年增长7.6%,仍在7.5%的预期目标之上。并且二季度增长是7.5%,回落幅度很小,连续五个季度经济运行在7.4%-7.9%的区间,运行是比较平稳的。 二是就业基本平稳。上半年,根据人社部的数据,城镇新增就业人员是700多万人。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农民工监测调查,农民工新增外出打工的人数是444万人。所以,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应该说今年新增就业岗位还是在增加的。 三是物价总体平稳。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4%,比去年同期增速回落了0.9个百分点,除去2月份CPI由于受春节和季节的因素影响同比超过3%之外,其他各月都基本上在3%以内,温和增长。 四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基本稳定。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物价之后实际增长6.5%,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9.2%,增长基本稳定。 从以上这四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到,经济运行总体是平稳的。 之所以说经济结构调整稳中有进、稳中提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业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主要表现是今年夏粮产量增长1.5%,再获丰收。畜产品增长基本稳定。 二是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是8.3%,比二产高出0.7个百分点。各地加大结构调整的步伐,现代服务业,包括物流、网络购物等服务业发展较快。另外,上半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1.6%,比规模以上工业的增加速度高出2.3个百分点,这说明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还是不错的。 三是企业的产品结构调整也有新的进展。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很多企业即使是传统的产业,他们也在不断开发新的产品,产品向高端化、绿色化、终端化这样的趋势很明显,一个普遍的趋势是尽可能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四是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得到增强。主要是东部地区在结构调整上步伐比较快,一些新兴产业的业态成长性较好。另外,中西部地区后发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从数据来看,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工业增长速度都普遍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五是节能减排工作继续推进。上半年,单位GDP能耗下降了3.4%。 六是城乡居民的收入分配结构继续得到改善。上半年,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村居民收入的倍数比是2.83,比去年同期相比缩小了0.08。 所以从这些指标的情况来看,我们对上半年总的判断是,尽管增长速度稳中略有回落,但经济的运行是平稳的,而且是稳中有进、稳中提质。 关于你刚才问到的二季度GDP增速为什么比一季度回落,原因是多方面的,我想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经济增长速度适度回落是潜在生产率下降的一种客观反映。大家知道,我们国家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以后,现在进入了结构转型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劳动力、土地、市场这些资源禀赋的条件都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同样的投入在技术没有突破的情况下,它的产出的边际效益在递减,所以我们说潜在的生产率有所下降。 潜在生产率下降实际上不是我们所独有的现象,从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的历程来看,他们在进入结构转型阶段都曾出现过潜在生产率下降的情况。所以,当前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的回落,应该是有它一定的必然性。 二是国际环境仍然复杂严峻。今年尽管美国经济复苏,有一些明显的好转迹象,但是世界的其他国家,特别是欧洲经济持续低迷,世界经济复苏总体上比较缓慢。再加上有些国家实行超量化的宽松货币政策,倒逼人民币升值,我国劳动力本身自己的价格也在提高,出口的难度在加大。 三是增长速度的适度下滑也是党中央、国务院主动调控的结果。今年以来,新一届政府特别重视调结构、转方式,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上。其中一些调控措施,例如房地产的调控力度还是在不断加大,反对公款消费的八项规定对餐饮消费有一定影响。特别是还有一些以前出台的刺激政策在有序地退出,这些对短期的增长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定的影响,但对长期发展有利。 另外,我感觉到,尽管经济增速回落,但政府显然是意识到这种增速的适当回落是有利于调结构、转方式的,所以尽管在回落,也还是很冷静地坚持调结构、促改革。从长期来看,这个决策是正确的。谢谢。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广播网记者:刚才盛司长提到二季度GDP增速比一季度有所回落,事实上在前几个季度已经出现了这个苗头,很多人都担心中国经济的后期走势,请问发言人您认为下半年中国经济如何前行?中国7.5%的GDP增速目标能否实现?谢谢。 盛来运:谢谢你的提问。我也注意到了媒体最近一段时间对中国经济走势的一些讨论。在调研中,我也深刻地感受到,现在不同的企业冰火两重天的处境。我想说,这可能也是一方面说明当前的形势确实是错综复杂,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在这种结构调整期,大家都在经历着结构转型期间的阵痛。如果我们抛开情绪化的预期,理性地看待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和它所处的阶段,那么我们对中国经济后期的走势还是很有信心,有理由相信,中国的明天比今天更美好。我之所以对中国经济的后期走势有比较乐观的预期,主要是因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动力格局没有根本改变。 进入结构转型期以后,尽管潜在生产率有所下降,尽管资源、环境、市场的约束有一些增强,但是中国经济的增长动力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中国经济仍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推进的过程之中。去年城镇化率是52.6%,但其中包括1.7亿左右在城里打工六个月以上的农民工。城镇化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提升角度来讲,都还有较大的空间。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和新兴工业化的高度融合会释放出巨大的投资和消费的潜力。 二是中国地域广阔,中西部地区的后发优势比较明显。按照目前的国家统计局综合发展指数计算的话,中部地区目前比东部地区至少要落后五年,西部地区比东部地区至少要落后十年。再过五年和十年,大家设想一下,中部地区如果达到东部地区的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西部地区达到中部地区发展水平的话,那么我们还需要多少投资,需要释放出多大的消费能量。 三是中国仍处在消费结构升级的关键阶段。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在由吃、穿生存型消费向以住、行、教育、旅游等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过渡,信息消费也有巨大的空间,在这个阶段,消费成长的空间还比较大。这几年房子和车卖得都比较好,尽管这样,中国从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来看,像汽车的消费仍然有很大的空间。 我可以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像现在居民的汽车拥有量,城镇居民拥有量每百户是21辆,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每百户超过150辆,大大高于我国的水平。现在大家还是想买车,而且还要买好车,所以车型的更新换代也在加强,SUV的车上半年增长了50%左右。 四是目前这个阶段企业改革创新的步伐确实是在加快。创新会带来新的活力,改革将释放新的红利。今年以来,国务院在改革上出台了很多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措施。所以创新和改革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这方面,我倒觉得企业、企业家的预期比我们要好,这次调研的时候,我感到很多企业对后势发展还是很有信心的。 国家统计局最近做了一个大规模企业问卷调查,通过互联网,我们调查了将近25万家规模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包括工业企业、房地产企业和零售企业,他们反馈的信息让我们更有信心。调查结果显示,三分之二左右的企业对后期走势、对中国经济环境的基本面表示乐观。 以上这些情况,我觉得能够充分说明中国经济后期的发展仍然具有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潜力和条件。当然,潜力的可能性要变成现实,必须要通过艰苦的努力和扎实的工作。所以这更要求我们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要坚持调结构、转方式,通过改革来促进调整,通过调整来促进发展。只要我们工作中扎实地这样做了,我相信完成今年的发展目标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保持中国经济可持续健康的发展也是有条件的。谢谢。 第一财经电视记者:请问盛司长,我们看到新闻通稿上写到“货币供应增长较快,新增贷款同比增多”,但是确实看到前一阵流动性紧张的问题,请问您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别?货币的情况现在到底是如何的?谢谢。 盛来运:谢谢你的提问。前两天,央行已经发布了上半年金融运行情况的指标数据,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银行体系不差钱。所以有关的数据也显示,中国金融体系的银行资产质量也比较高,5月末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在1%左右,虽然有些增加,但还是比较低的水平。另外,拨备率达到280%,也是比较高的水平,运行质量总体还是可以的。现在关键是如何提高这些资产的运行效率,国务院为此专门下发了一个文件,我想大家都已经看到了。所以要充分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在调结构、转方式的作用,我们期待更好的结果。谢谢。 中国新闻社记者:盛司长,我有两个具体的数想向您请教,我们知道今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长的数据是6.5%,但是在去年同期是9.7%,所以出现了3.2个百分点的回落,而且是从去年比GDP的增速要快,现在是落后于GDP的增速,请问您是如何看待这样的变化?第二个问题,今天有很多数据事实上比一季度有轻微的回落,在众多的回落当中,房地产增速是加快的,这是不是意味着大家对房价上涨未来的预期仍然比较高?或者说房地产调控未来的压力比较大?谢谢。 盛来运:你观察得很细。 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回落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工资性收入增长的速度在回落,经济下行期企业的效益有所下滑,所以居民工资性收入的增速在回落。城镇居民从结构来看,经营性收入增长速度回落的幅度也不小,主要也是因为外部的经济环境趋紧,企业的利润有所下降造成的。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的回落主要是由于农产品价格增速放缓,部分农产品价格甚至出现了下降所带来的。上半年农产品生产价格同比上涨1.5%,比去年同期有明显的回落,这造成农民从生产经营所得到的收入增速下滑了将近10个百分点。其中下滑比较明显的是生猪的价格以及农民从养猪所得到的收益,这影响牧业现金收入同比下降2.8%。所以从这些情况来看,尽管上半年城乡居民的收入还在稳定增长,但增收的难度确实在加大。对此,我们要高度关注。但如果把城乡居民综合在一起来算的话,上半年的平均增速还是略高于GDP的。但是即使这样,也应该充分考虑居民增收难度加大的情况,确保居民收入稳定增长。 关于房地产价格问题,7月18日我们将发布6月份的70个大中城市的房价数据,从4月份、5月份以及上半年的各月的房价数据情况来看,我觉得有两点需要说明。一点是4、5月份的数据显示,房价上涨的城市的个数在减少,环比上涨的幅度在收窄,这说明3月份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措施正在产生一些积极的效果。但是必须注意到,毕竟上涨城市的个数还比较多,环比价格涨幅虽然收窄,但是还在上涨,所以这说明房地产调控的压力还是比较大,后期还是需要按照国务院的有关规定加强房地产的调控。谢谢。 日本经济新闻记者:请问第二季度的投资、消费、出口对于GDP的贡献率大概有多少? 盛来运:谢谢你的提问。上半年三大需求对GDP的贡献是这样的: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率是45.2%,拉动GDP上涨3.4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对GDP的贡献率是53.9%,拉动GDP增长4.1个百分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是0.9%,拉动GDP上涨0.1个百分点。所以从这些数据来看,上半年中国经济的增长仍然是靠内需拉动。 湖南卫视记者: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国内生产总值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在东西部的分布特点,尤其是中部、西部地区对于GDP的贡献是怎样的?再有就是我们看到生猪存栏上半年的量同比是下降的,但价格也在下降。还有就是活牛的价格却是上涨21.4%,上涨很高。原因是什么?谢谢。 盛来运:谢谢你的提问,我简单回答你的两个问题。关于中西部地区GD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我刚才实际上已经隐含着谈了这个问题,中西部地区的后发优势在发挥,因为它们目前正处在工业化上升的阶段,所以后发优势在发挥,它的GDP,包括工业、投资的增速都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初步核算的情况来看,中西部地区的GDP的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要高出1-2个百分点。投资增速基本上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个百分点左右。工业增速基本上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个百分点左右。所以它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在提升,在今后一个时期一定要更好地发挥中西部地区的后发优势。 第二个问题,关于生猪价格和牛肉价格以及数量的变化,我想跟上半年生猪疫情和江猪事件有一定的关系。今年上半年生猪出栏增长了1%左右,但存栏量有一点儿下滑,下滑了0.6%。但从近几个月的情况来看,生猪的价格在恢复性上涨,另外国家也及时出台了生猪冻肉的收储措施,目前生猪的生产也在恢复。由于生猪的饲养方式发生变化,由原来的农户散养为主转变为工业化养殖为主,市场抗风险能力比较强。即使有些小的波动,但变化也不会很大,所以后期猪肉市场的供应是充足的。 至于牛肉价格的上涨,我想这也很好理解。这里面有需求替代的因素。谢谢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