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口是我的老家,它在粤东兴宁的南部,有一个依山傍水、三江交汇的地方,这里山峦起伏,绵延不断,连接八乡山,直通九龙嶂,滔滔琴江、宁江汇集在此流入梅江。这个山水相依的宝地,就是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的梅州古镇之一 --兴宁水口镇。
水口镇的形成始于600多年前的明朝。西晋末年开始,客家先祖自中原大量南下,长途跋涉陆续来到闽西、来到粤东,其中一部分先民的脚步便停留在了兴宁水口这个风景秀丽、土地肥沃的地方。他们在这里驻扎安家,耕作捕鱼、繁衍生息。到了明朝,这里已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山区镇,开设了圩场。明洪武四年(1371年)这里建立了河泊所,后来又改为巡检司,是当时兴宁朝盐的主要集散码头。
新中国成立以前,人们的商贸活动主要靠水上运输,而水口又是兴宁唯一的港口。这里,东往可到梅县,南可下到潮州、汕头,北上抵兴宁县城,上行至五华水寨。独特的地理位置,使水口成为粤东水运的重要中转站。所以,自古以来,水口镇的商贸便十分活跃。今年88岁高龄的薛禄传老人至今还能清晰地回想起他六十多年前在水口圩镇塘唇街“奕隆号”商铺做伙计的情景。
来自各地的商贩每日从各地坐船来到水口,特别是每逢农历的一、四、七“圩日”,更是川流不息,整个圩场十分热闹,人们在这里卖出了各自的商品,又采购了所需的物品从水路回家,而水口邹洞的荞头、大坑的陶瓷、英勤的沙梨等物资也随着商贩被带到了各地。随着水路运输逐渐发达,水口的船工渐渐多起来,沿河的英勤、水东、盐米沙、小丰、彭洞等村庄的村民几乎都以撑船为生。现年88岁高龄的薛禄传老人和三代都曾在江上行船的薛茂传分别向记者介绍:老船工们的讲述充满自豪和依恋。直到如今,在梅州的航运、航道部门工作的干部、职工仍有许多是水口人,用老船工们的话说,他们水口人靠水而居,也以水为生,他们离不开水。在这三条江河上,现在仍然可以见到一些村民划着小船,悠闲地打鱼、钓鱼,而这些,多半不是为了生计,而是出于对江河的依恋。
三江清粼粼的水养育了聪慧的水口人,他们凭借着祖辈传下的手艺,凭借着富民政策,创造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如今,水口信用社的储蓄额已超过亿元,在兴宁名列第二。每日从水口开出到深圳、广州等地的大巴近30部,来往各城乡的小巴150多部,昔日的水上忙碌景象已被更为便利的陆路交通所取代,而商贸的繁荣却比往昔更上了一层楼。
古老的水口,如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暖暖的阳光照在梅江、宁江、琴江上。在水口水西桥盐米沙的岸边,有一块芳草萋萋的地方,这里曾有一座在几代水口人心里烙下深深印记的文峰塔。水口镇退休教师、现年83岁的张戈秀老人饶有兴致地说起了这段传说:文峰塔一直屹立在水口的盐米沙。直至1949年冬的一个晚上,大风刮了一夜,大雨也整整下了一夜,第二天的早上,早起的盐米沙村民发现,古老的文峰塔倒塌了。
文峰塔倒塌了,水口人没有去重建她。因为他们希望,水口这个风水宝地没有任何的压制和牵绊,能够自由地向前发展!我们也衷心祝愿:三江交汇的水口古镇不仅有令人难忘的昨天,更有美好灿烂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