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弘扬张氏文化作贡献
——发刊词
兴宁市张氏文化研究室
溯我张氏,出于挥公,被轩辕帝分封于清河为弓正之官。其后苗裔布天下。仲公以孝友称著而为之堂号。良公为汉初三杰封为留侯。唐艺公九代同堂睦族遐迩天下而为之百忍堂号。唐九龄公更是千古贤相和著名文学家,张家之金鉴堂由此而来。
及宋,闽杭开基祖乃化孙公,称汀州太守,中宪大夫。其裔孙据说达1000万众。裔孙于兴宁市落居的有南宋末年的淑芳公、元模公和元朝的启源公、启达公、启远公等。距今已经700多年了。单启源公脉下的裔孙就达20多万众,遍布海内外。其中今天居住在兴宁市的就有6万多人。
泱泱张氏,源远流长;水源木本,理所当然。我们兴宁市张氏文化研究室诸同仁,大都是年逾七旬的毕业于名牌高校的知识者。夕阳西下几时回,我们渴望为弘扬祖宗文化作点贡献以不虚此行。当然,我们冷静地估计到任重难为,也曾希望在兴宁市张氏宗亲会的架构内做点张氏文化的研究,但因种种原因而事与愿违;于无奈之下,我们几位同仁遂自筹资金,创办此刊。为此,我们特别渴望宗亲同仁的热情支持,共同办好刊物。
本刊使命如下——
一、强调学术性。广泛收集资料和深入考证是我们的本分,为以后的修谱和后人的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二、强调普及性。我们的研究成果需要让社会知晓,变为人们的共识;因为,在漫长岁月中,以讹传讹的说法太多了。我们希望通过努力,钩沉历史以正视听。
三、弘扬祖德,扬我张氏先进人物。以往修谱和谈论祖宗,人们往往注重于世辈的探究;而对祖宗如何艰苦创业育我裔孙,则不太认真研究。祖宗的许多高贵品质,我们则不甚了了。这对我们弘扬祖德,发挥建设新时代里的正能量,是不利的。我们有必要加强此工作。当然,对于今天的张氏杰出人物,我们更应大力推介。
四、加强宗亲联谊。太平盛世宜修谱,寻根问祖的越来越多。我们在这方面愿意为宗亲提供便利;同时也为我们了解外地宗亲的历史提供途径,达到互利双赢,共同弘扬张氏文化。
五、注重视野的开阔性。我们既研究兴宁的张氏,也研究海内外的张氏;既关注兴宁张氏生活的环境,也关注兴宁市古今民众的大视野,并每期有专版介绍古今兴宁的文字与图片。这样,其他姓氏的读者也会对我们的刊物感兴趣,读者面就广了。
六、充分利用当今各种媒体平台。为了更好弘扬张氏文化,我们除了办好本研究室会刊外,还准备以“客家文化时空时空”、“梅州论坛”、“南方论坛”、“梅州时空”、“兴宁a8”d等网络平台,刊登本刊文章,以扩大影响,起到更大的宣传效益。
独木不成林,滴水成大海。我们同仁渴望海内外宗亲和仁人志士踊跃投稿,亦渴望大家热心赞助本刊。让我们齐心协力,共襄善举,办好本刊,为弘扬张氏文化和兴宁客家人文作贡献。
本刊与读者互动
1、为了与读者宗亲相互了解,我们先简介本研究室同仁:
张长兴,本室主任、主编,兴宁永和人,1967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学高级语文教师,梅州作家协会会员会,梅州市客家研究学会会员,兴宁市8、9、10届政协委员,福建上杭张化孙后裔联谊会名誉副主任,《客家文化时空》网站顾问、版主。1990年起研究客家和张氏源流,编著《大成张氏源流》、《大成文史》、《往事如烟》等著作共160万字。
张伯涛,,本室副主任、副主编。兴宁宁中镇人,1936年生,1960年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历史系(首届)。中学高级历史教师,兴宁市闻名的地方史志专家和文物收藏家,《兴宁文史》编委。对张氏源流有独到研究。
张海涛,本室副主任、副主编。1946年生,兴宁市罗岗人。嘉应教育学院英语系毕业,中学高级英语教师。近年来从事客家文化和张氏源流的研究工作,卓有成效。其专题论文多次在梅州日报发表。
张金汉,兴宁宁中镇人,本室编委。毕业于暨南大学经济系,长期在省外贸部门工作。近年来从事张氏源流的研究工作和资料收集。
2、宗亲们如需询问张氏源流,可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尽力帮助(电话号码在本刊底线处)。
3、欢迎读者来稿,我们会尽量采用;如不用我们会退稿并说明原因。
4、因经费所限,我室近期以小报形式出版,争取每季度出版一期;待条件许可后以杂志形式出版。
5、为办好本刊,欢迎读者来电来信指导;渴望仁人志士经济赞助(地址和银行账号在本刊底线处)。我们收到赞助款后定立即寄出收据和感谢信,并在本刊鸣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