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传18世至夏朝。据《左传》记载,刘累出生很奇特,一生下来两手掌中即有特殊的掌纹,形似“刘累”二字,故取名刘累。年轻的刘累离开家乡,到豢龙氏族中学习驯养龙(一种观点认为是蛇)的本领。学成后被夏帝孔甲召入宫中负责养龙,后御龙有功,封为“御龙氏”,赐居豕韦(今河南省滑县西南韦乡),故又为“豕韦氏”。
唐末僖宗乾符年间,刘氏第127世祖祥公为避黄巢之乱,偕子天锡公避居于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洞(即现在的三明市宁化县),成为刘氏入闽始祖。
宋朝末年,刘氏第146世祖开七公官授广东潮州都统制,率兵至兴宁岗背平黄彦章之乱,殁于营,葬于岗背黄峰嶂,故被尊为客家刘氏之近代肇基始祖。刘开七的儿子刘广传,在任江西省瑞金知县时,令其十四房裔孙之中的部分迁回兴宁。客家刘氏经过多次辗转迁徙,从兴宁再次分迁珠江三角洲、粤东、粤北、港台及马来半岛等世界各地,在各地安身立命,世代繁衍,形成了客家刘氏支派。
1700年(清康熙三十九年),广东、广西、福建、江西四省的开七公裔孙们,在开七公逝世的地方兴宁市黄陂镇岗背榕树下兴建了具有客家围龙屋特色的祠堂,并命名为“刘氏总祠”。总祠建造时间超过20年,占地面积12880平方米,建筑面积6800平方米,是中国目前已知占地面积最大的单姓宗祠建筑物。
刘氏总祠前的孝子牌坊,警示开七公后裔要孝顺父母,爱国爱家。
“客家刘氏成为刘姓人口最多的支系,与刘氏总祠在兴宁分不开。刘氏总祠发挥着祠堂的凝聚力,将南方及海外的刘氏家族团结在刘开七公之下。”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副院长肖文评说,客家刘氏家族据统计现有2000多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