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大将栗裕冤案为何迟迟未能平反
建国初期,共和国第一大将栗裕,被错误地批判。粉碎四人帮后,栗大将多次提写平反申诉报告,但几经反复,至去世也没有讨回公道。此后约又十年,栗裕大将名誉才得到彻底恢复。
由于冤案得不到平反,晚年栗大将蒙受巨大精神压力,身心健康受到极大损害,病情迅速加重。据说临危抢救时又发生莫名不测,最终含冤而去。
第一大将冤案平反过程如此漫长坎坷曲折,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或职业军人的性格缺陷使然。
由于很早受到错误打击和排挤,早就远离权力中心。可在文革中栗大将反倒较少受到冲击,还不时参加一些方面领导工作。因此纪念栗裕的一篇文章谈到,文革中一些蒙冤老同志,就有专门找栗裕寻求帮助的。而由于栗大将对形势保持清醒的认识,对于这些老同志申诉的问题,如果涉及敏感问题的,就一概拒绝,致使有老同志无法理解,失望得当场就流泪,栗大将还不能明说,往往事后长叹。这就导致许多人对他产生很深的误解和成见。
如果这篇文章内容属实,那说明栗裕一案的平反真相,确实错踪复杂。首先大将自身的因素就不可忽视。因为当年能够找他的人,应有一定历史渊源,曾经的地位不会低,恢复工作后也应有一定权力,栗却对这些人在最困难时候求助,简单地冷处理,不管什么原因,都会给人内心留下难于抚平的巨大伤痕。从而导致日后栗裕本人的平反申诉,不仅未能得到更多老同志、老战友们的积极呼应和支持,反而出现新的障碍和阻力。
但我们不能就此臆断、指责栗大将存在人品问题。在文革阶段斗争继续革命的年代,加上很早就蒙冤受屈这一切肤之痛,栗裕在人际关系方面处理,即使采取明哲保身态度,也是完全可以理解至少可以谅解。况且栗裕为比较纯粹职业军人,与政治更与政客少缘。两让司令一让帅,曾挨别人整,却主动地照顾整人者夫人和儿子,在整他人后来也挨整时,栗大将也没有借势申诉自已的冤屈。所有这些事实足以证明栗裕做人的底线,度量远比那些因个人宿怨,而不愿为他平反者要大得多。栗大将的问题主要是性格,一是有些生硬,作为战争年代千军万马统帅,或是优点,可在和平年代这种面孔,却是大忌。二是太直,不太会转弯。其实就上面所说的事情,恐怕普通人都可以处理得更婉转些,比如先收下申诉,再安慰少许,那么即使时机不成熟办不成事,也客观上保护或温暖了人家,让人说不定感念一辈子,至少不会给日后留下什么话柄。这当然是后话。
其次是时代背景。栗案的平反会涉及淮海战役的一些历史争议。这问题背景较复杂,应属于专家考究的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