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氏源流考 》 序 言
张晋中
“我从哪里来”?“我们张氏的祖先从哪里来”?水有源,树有根,我们张氏,始祖为轩辕黄帝第五子青阳的儿子,名挥,后裔尊为“始祖挥公”。继汉代开国功臣张良,到唐朝名相张九龄,再到南宋福建宁化石壁的化孙公,都是我们兴宁张氏的直系祖先,真可谓是宗脉流长,根系绵延。我们的历代祖先,都曾有过或辉煌或苦难的历史,也曾有过为了生存、为了发展而辗转迁徙的历程。作为后辈,远祖追源、牢记祖恩、不忘祖德、光大祖业……,是我们应尽的义务。而追寻和编写祖辈的历史踪迹,便是对祖辈最好的一种纪念。
兴宁的张氏子孙,约有4.5万人,分别生活在宁中、石马、永和等十多个镇。各地各支的张氏后裔,在对自己祖上的缅怀追记和家乘谱牒中,由于年代的久远或资料来源的缺失、差异,造成在各种版本的族谱、史志中,对共同的人或事却有着不同的记录或传说。对这些正确与谬误并存的宗族史料,“兴宁市张氏文化研究室”的长兴、伯涛、海涛、金汉等宗兄及好多热心宗亲,都认为有必要对兴宁各地张氏的宗脉源流进行系统、深入、认真的梳理和考证,以纠正讹传,正本清源。为此目的,他们十几二十多年来始终坚持不懈地、不间断地自费到县内外,甚至省内外张氏宗亲聚居地进行考察和调研,并写出了很多有价值、有说服力的考证文章。他们无私奉献社会的精神,令人感动;他们严谨、认真、细致的学术研讨作风,令人敬佩;他们崇敬祖先、宣传祖先的品德,更是值得我们张氏后裔学习!
准确与真实,是所有史志、族谱的核心和生命,但出现偏误,也在所难免。如在不同的张氏族谱、史料中,对大成张氏启源公的生卒年限,便有着相差二百年的不同记载。孰是孰非,关系重大。长兴、伯涛宗兄,以还历史本来面目的科学态度,查阅考证了十多种史料,并以严谨、细致、有说服力的材料为证,认定大成张氏落居祖启源公生于南宋淳佑八年戊申岁(1248年),卒于元世祖至元三十一年甲午岁(1294年),而不是某些族谱、史书中记载的生于明永乐或正统年间(1450年左右)。又如,水口张氏后裔近几百年来,曾有老族谱认为他们是大成张氏启源公与石祖婆的后裔;五华县大田张氏也自认为是大成张氏启源公与石祖婆的后裔,大田张氏后裔直到解放前,经常都成群结队隆重地前来兴宁祭祀石祖婆。长兴宗兄综览县内外、省内外的众多相关史料,认为水口张与大田张均非大成张氏后裔,他最终考证认定:水口张的落基祖,是福建化孙公的七世孙张淑芳,原籍潮州府竹篙山下,为南宋景炎元年的参军校尉,后因抗击元军败于水口,遂隐居水口开基散叶,至今已繁衍了七百多年。再如五华大田张氏,长兴宗兄考证其开基祖为洪恩公,与大成张氏落基祖启源公同是福建化孙公之孙腾辉公的第六世疏堂兄弟。现五华县大田张氏新修的族谱,也持与长兴宗兄同样的结论,从而纠正了延续几百年的误传。仅以上几种正本清源的勘正事例,便充分体现了长兴、伯涛、海涛、金汉等宗兄所编写的《兴宁市张氏源流考》的历史价值。该书还收集整理了兴宁张氏在历史上某些知名人士的主要事迹,以彰显其功并激励后世子孙。
我们还注意到,本书长兴主编及伯涛顾问等同仁,特别注意博览群书,从正史挖掘准确资料以正视听,一扫当今不少地方以讹传讹、轻易抄袭一家之言的修谱中的不正风气,身体力行以正本清源;同时十分注意学者称道的田野调查,认真考察先祖的生活环境、时代特征及其创业成家的艰辛细节,从而弘扬先祖的正能量以撒播中华文化,促进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这些,均是难能可贵的开创性的工作。
编纂出版这部史籍,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为社会、为张氏子孙做了一件极有历史价值的工作,值得敬佩!
《兴宁市张氏源流考》的出版面世,是兴宁张氏子孙的一件大喜事。这卷厚重的典籍,承载了众多编、撰者宗亲崇敬先祖的深情和厚意,体现了他们奉献社会、传承先祖恩德于后世的热心和精神。“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让张氏子孙通过《兴宁市张氏源流考》这部史籍,对我们先祖苦难或荣耀的过去,多一份了解;对先祖的恩德,多一份感激;也让我们对祖恩与祖德,能多一份继承和光大。
我衷心地为《兴宁市张氏源流考》的面世而叫好、欢呼!
以上感言,为之序。
2015年 7 月 30 日
( 张晋中,1948年生,宁中镇古塘村人。华师中文系毕业,“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广州市番禺区纪委副处级退休干部。他鼎力支持兴宁张氏文化研究室的创办与发展,是本室顾问和大型文集《兴宁张氏源流考》总策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