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兴宁明代古城探考
作者:李映碧
广东兴宁境内历史上存在两座古县城,其中一座就是现存北门及南门的明代古城,现明代古城北门拱辰门经修复后成为了代表兴宁历史文化的标志性建筑物和文化旅游一景。要了解兴宁明代古城真实状况,须实地观摩古城及查阅传承有序的真实史料记载、古迹实物明证才能了解真实情况。罗香林著《明清兴宁县志》、92年《兴宁县志》、兴宁方志办相关《市区概况》、兴宁市委政研室编著《天南一隅》及《兴宁风采》都有关于兴宁古城的历史沿革或流传民间古城传说记载,可以基本真实的反映兴宁明代古城的修建历史及后期修缮典故。
一、兴宁明代古城历史沿革:
兴宁明代古城北门拱辰门及其门楼
X
《市区概况》(见:http://210.76.65.23/shtml/mzxingning/shiqinggailan/shiqugaikkuang/2009/02/26/2051.shtml)编撰者是兴宁方志办,其相关内容,有历史依据可考。
有关兴宁明代古城墙、城门及门楼建筑年代的相关史料性记载如下:
【城墙】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知县周仕贵移县治于今兴城镇地,筑土垣200丈,围公署、仓库于城墙内。
成化三年(1467年)冬,知县秦宏奏报朝廷核准重建县城,改土垣为砖城,翌年夏建成。城高1.85丈,周长626丈,筑雉堞903个。环城掘濠,深0.7丈,宽2丈。跨濠架桥,辟东西南北4门。
嘉靖四年(1525年),知县应鹏冲修砌城墙,加建4门楼,并将东门改名为平远门,西门为阜成门,北门为拱辰门,南门为迎薰门。(非常清楚说明兴宁古城明代北门为拱辰门,其后也未曾改名,各东南西北门名称及其门楼已建。门 楼:1. 城门上的楼。古代供瞭望、射敌用。2. 指观阙上的楼。)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知县陈其箴加建重门,并将平远门改名为朝阳门,阜成门改名为观澜门。(百度解注重门:1、谓层层设门。)
二、 《明清兴宁县志》明朝县城之疆图真实记载明代古城基本结构和原貌:
上图是罗香林《明清兴宁县志》中兴宁明朝县域之疆图示,如图可以看到东西南北四门及其门楼明代已存在,东门为平远门(朝阳门),西门为阜成门(观澜门),北门为拱辰门,南门为迎薰门,很明显明代的北门就是拱辰门上面有门楼,现兴宁市修复的明代古北门原貌和它基本吻合。在最具有历史研究价值的《明清兴宁县志》兴宁明代古城图及文字记载,兴宁明代县城北门就是拱辰门,明代县城北门有拱辰门及上面门楼,这古城图示和县志的文字记载都相符。明代拱辰门外面当时还没有凸出城墙的方形瓮城或外城门(瓮城曲门)的任何图示或文字标明解注。
《兴宁明清县志》中明代县域之疆图中北门只有拱辰门及其门楼。至于近代不少老辈人在七十年代仍见过的北门拱辰门外面方形瓮城及外城门(瓮城曲门)是清代重建。在《明清兴宁县志》的史料性明代县域之疆图示及其有关明代古城史料性文字都没有任何它的记载或标注。北门外曲门瓮城是北门外最重要战略性防御措施,在城门外呈方形凸出,结构和规模在古城建筑中特别突出没有理由相关明清县志图示和文字都没有一点标注或记载。并据《兴宁县志》记载: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重修东、西、南3城门,东门外加筑御水长堤。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重建北城门楼。注意记载的是重建北城门楼而非北门门楼,北城应指北门外瓮城,门楼应指瓮城曲门和瓮城楼体,一字之差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有人把后期清代加强防御重建的北门外瓮城、外城门(瓮城曲门)瓮城门楼当成明代是没有任何历史依据的。如果不顾史载却仅凭个人猜测妄自臆断这北门外方形瓮城曲门是明代所建,根本没有历史依据而难于立足。有人说未重建以前北门外瓮城也是直门,有可能,但无人看过也没有见到确凿记载。
县志及兴宁市委政研室编著《天南一隅》等有关于北门外瓮城清代历史记载和传说,却能说明清代北门外瓮城及外城门(瓮城门)的存在及重建历史。
三、剖析兴宁古城北门及门外瓮城基本结构和清代历史沿革
瓮城;瓮城是为了加强城堡或关隘的防守,而在城门外(亦有在城门内侧的特例)修建的半圆形或方形的护门小城,属于中国古代城市城墙的一部分。瓮城两侧与城墙连在一起建立,设有箭楼、门闸、雉堞等防御设施。瓮城城门通常与所保护的城门不在同一直线上,以防攻城槌等武器的进攻。
汪筑岑老先生绘有兴宁北门俯瞰图可对兴宁七八十年代仍有存续的古城北门及外面瓮城结构作实景解注:有北门拱辰门、北门门楼、瓮城、外城门(瓮城曲门)、瓮城门楼等方便对兴宁古北门及瓮城结构进行剖析,可以让大家直观对明清兴宁古城北门及瓮城、外城曲门结构有个大概的了解。
1、兴宁明代古城北门是拱辰门(主城门),各县志都清楚记载为拱辰门,即现修复的明代北门拱辰门,上面有北门门楼。
2、拱城门外为瓮城、瓮城门(外城门)、瓮城门楼,清代嘉庆仲振履重建。
3、明代北门为拱辰门,拱辰门是明代所建,不是后期清代重修的瓮城门(外城曲门)。这是两扇不同的门,拱辰门是明古城北门,而外城门(瓮城曲门)是清代重建瓮城门。
兴宁明代北门县志已清楚记载是拱辰门(主城门),其上筑有城门门楼。现存拱辰门保留沿袭明代修建至今的基本石砌建筑和结构,兴宁修复的明代古北门只是清除了搭建和修复了破损城墙,修复的明代北门拱辰门及其门楼基础原貌和史载基本吻合。
七十年代老辈人还有看到的北门外瓮城及外城门(瓮城曲门)应是明以后清重建的。兴宁北门外有方形瓮城及外城门(瓮城曲门)清代重建,县志记载: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重建北城门楼。注意记载的是重建北城门楼而非北门门楼,北城应指北门外瓮城,门楼应指瓮城曲门和瓮城门楼,一字之差差之毫厘,谬之千里。而此时正是知县仲振履主政时期,兴宁市委办公室、政研室主编《天南一隅》记载、及《兴宁风采》和民间流传的都有关于仲振履扭曲了北门外瓮城城门相关传说,和县志这一记载也很吻合:相传,兴宁城池是个龟形,北门是龟头,南门是龟尾。龟主宰吉祥,所以每次世乱,盗贼猖獗,兴宁都没有受害。因此,群众中流传着这样的说法:“铁网挂城楼,金龟水上浮,任你天下乱,兴宁不使愁。”清嘉庆年间,仲振履在任做知县,他懂地理风水,看出了龟形。在他卸任前不久,在北门做了一个曲角门,把龟头扭曲了。同时在南门学前、东门城脚淇水张公祠、衙背、后街各挖一口井,把龟的四只脚钉住,这样就把龟制死了。这些当然是无稽之谈,但毕竟是数百年来的一种传说。可以肯定北门外瓮城及其曲门(外城门)的确是清代重建。只不过从提高城门防御性能和利于防守来说,曲尺形外城门显然是比较科学具实战性的。
方志记载: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知县陈其箴加建重门,并将平远门改名为朝阳门,阜成门改名为观澜门。平远门(朝阳门)是东门,阜成门(观澜门)为西门,此句并未有提北门拱辰门。不仅此段并未提北门拱辰门,而且县志中还有后期清代嘉庆时期仲振履的重建北城门楼历史记载及民间相关重建瓮城门传说。有人居然以此推断嘉庆三十九年加建重门即为七十年代仍曾存在的北门外瓮城及曲城门?实属个人主观臆断。仅凭个人主观臆断就将此时加建重门当作成七十年代仍曾存在的北门外方形瓮城及扭曲城门是没有一点历史依据的。有人非常可笑的一句“从不承认仲大爷改过北门的瓮城门”显然是打横讲蛮理,仅凭他的主观臆断就否定历史?有什么历史证据和史实支持呢?你不承认只是你自身认知有限能当史实吗?这样主观臆断自以为是根本没有任何依据支持的,没有历史证据和史实记载的支持,信口开河只能说明此人刚愎自用,也根本不能成立。 |
|